殊胜日提醒

释尊实际从兜率天返回人间纪念日,功德增长一亿倍

藏历九月佛教报母恩月(公历年10月13日-11月11日)。此月有佛陀上天为母说法毕,重返娑婆世界之“降凡日”。佛陀之亲母,在佛陀出生后不久便去世,转生于天界,佛陀在示现成佛后,曾上天为母说法。复重返娑婆世界的日子故称为降凡节纪念日。在藏历九月期间每天若能共同修持各种善业放生、念咒、行善、顶礼、供养、为僧众供斋、持戒、修持慈悲心与菩提心等任任何一善法,其功德都会呈十亿倍地增上。

佛陀上天宫说法的缘起

有一年夏安居的時候,僧团中不見了佛陀,佛陀到哪裡去了呢?天眼第一的阿那律尊者。尊者入定以天眼观察后,告訴大家說,佛陀上升忉利天宮为圣母摩耶夫人說法。

佛陀为什么不告而別,要到天宮说法?一、是為了報答聖母養育之恩;二、是因人間有些大眾不乐闻佛法,因为佛陀常在身边的緣故;三、是因为教团中多諍,佛陀离开一下,使好諍者能够夠幡然悔悟。

我们知道释迦牟尼佛出生后七天,摩耶夫人就去世了,由他的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养育长大,摩耶夫人去世之後生到忉利天宮。七十九岁的佛陀当时从祇园精舍的香室升到忉利天,佛陀为报母恩,亲自前往三十三天——在忉利天的波利质多树下母亲为摩耶夫人宣讲《地藏本愿经》,共九十日,全经十三品,详说三世因果,六道苦空,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统万类而靡遗,亘古今而无尽。所以佛教门徒皆以此经为报答亲恩的唯一孝经。佛陀还讲述了“大白伞盖陀罗尼经”、“尊胜佛顶陀罗尼经”等等经典,使无量众生发起菩提心或证得果位,摩耶夫人以此得证須陀洹果。

人间的弟子好久未见到佛陀,心中有无限思念,纷纷造佛像忆念佛陀,並且加倍用功修行,一心祈请佛陀早日回到人間,慈悲的佛陀說法圆满后,允诺弟子将回到人间。弟子无不欢欣雀跃,准备迎接佛陀回到人间!

佛陀从忉利天下降人间

佛陀深感末法时代人心沉沦,佛法末微,众生不要说证果,了脱生死,就是不堕落三恶道,已是十分难得了。为此,佛升天到忉利天宫为母说法,其主要目的是把末法时代的众生托付给地藏菩萨,不让众生堕落诸恶道中。

佛陀说《摩诃摩耶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后,雨降天花和珠璎,帝释(即玉皇大帝)为了表达对佛的无上崇敬,施展神通从忉利天宫善法堂到人间之间,变现三部天梯(中间的阶梯为黄金、左边为琉璃、右边为白银所造),也就是三道宝阶。就是在尚卡西亚(Sankasya)迦尸城菖蒲林伏魔树下降下,这里曾留有一个巨大的佛脚印。之后在此建造了四面有阶梯的天降佛塔。

佛陀之脚印足下平滿,沒有凹處。足下輪形,千輻輪狀

按记载,佛陀在忉利天宫说法是三个月。佛陀说法结束后降回人间,并不是在舍卫国返还,而是在僧伽施国,即当今印度北部的法鲁巴德县,降落地点就在该县不远桑基萨村,以前此有一大寺院,在佛陀返回时,还有一件无比殊胜的事情发生,佛陀说地藏经结束后,雨降天花和珠璎,帝释(即玉皇大帝)为了表达对佛的无上崇敬,施展神通从忉利天宫善法堂到人间之间,变现一条台阶,这台阶由黄金、白银、水精做成,中间台阶为黄金,左面台阶是水精,右面台阶是白银做成,佛陀从善法堂起身,从中间的黄金台阶下,天神大众后面跟从,帝释手拿宝盖从水精台阶侍奉在左侧而下,大梵天王手执白拂从白银台阶侍奉在右侧而下,天神天女腾空散落天花赞美。

据说,佛回人间后几百年,在僧伽施国还存有数百尺此神奇无比的三宝台阶,后全部陷落,周围各国国王不愿意此无比殊胜的胜迹消失,就在此建寺院,寺院中在故基上重建宝阶,模拟从前的三宝阶装饰珍宝,台阶顶上还建有寺庙,中有佛陀像,左有帝释,右有梵天王,犹如下走的样子,唐玄奘到此游历时,还看到此模拟的台阶和寺院,他是这样记载的:“伽蓝大垣内有三宝阶,南北列,东面下,是如来自三十三天降还所也。”

尚卡西亚

世界上第一尊佛像:優填王思念佛陀致病,造就佛像的缘起

大众知道佛陀到忉利天后,最想念思慕的莫过于拔蹉国的优填王。优填王起初受王妃的感化皈依以后,对佛陀就生起无比的恭敬供养之心。现在听说佛陀上升天宫,多日不见,他竟因思念之切而生起病来。

优填王病后,大臣们商量治疗王病的方法,一致通过建议优填王请有名工匠来雕刻佛陀的圣像,以便朝夕瞻仰礼拜。优填王大喜,立刻商请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接工匠上达天宫,亲观佛陀的金容妙相,雕刻五尺高的牛耳旃檀圣像。目犍连尊者接送工匠往返三次,旃檀圣像方才雕刻完成。优填王因此病愈,其欢喜自不用说。

当佛陀从天宫返回时,来到此精舍中时,此旃檀木雕像竟起身相迎佛陀,这时佛陀对着佛像说:「汝于未来世,大作佛事,我灭度后,我诸弟子,以咐嘱汝。佛又告优陀延王曰:「汝于我法中,初为轨则,更无有人,与汝等者,令诸众生,得大信利,已获福德,广大善根。」

此雕像是印度各国供奉佛陀真身雕像的鼻祖,许多小国的佛像都是从此佛像绘图仿制的,连舍卫国波斯匿王在祗树给孤独园造的佛像也是参照此像作的。唐玄奘在他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他游历此地时,还看到此旃檀木雕刻佛像。说“城内故宫中有大精舍,高六十余尺,有刻檀佛像,上悬石盖,邬陀衍那王(旧云优填王)所作,灵相间起,神光时照。”这表征了无论是佛陀的金身,或是佛陀的圣像,都是活泼泼的活在人间!由此看来,雕刻圣像,并不在佛陀涅盘以后,在佛陀住世时,就已经开始雕刻圣像供奉了。

上述就是佛像最初出现人间的真实故事,所以现今我们在家中礼拜的佛堂、坛城、佛菩萨圣像,要如法才好,因为见佛像如见「佛」啊!

其他铸像之始于什么时候?这在《增一阿含经》记载:

第一、憍萨弥罗国的波斯匿王,听到优填王用旃檀雕刻佛陀圣像,为了对佛陀的崇敬,也为了好胜之心,乃以紫磨黄金铸造圣像,高也是五尺,这算是最早的佛陀铸像了。

第二、是给孤独长者。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讲法以后,他就上前顶礼佛足,禀白道:『佛陀!教团中有您圣驾住锡的时候,一切就在庄严、威仪、肃静中如法生活;有时佛陀到别处去弘化,这里没有佛陀做中心,在秩序上有所欠缺,在大家的心灵上也有一种空虚寂寞之感。我们恳求佛陀允许,让我们铸造圣像,就是佛陀去他方,我们也可瞻仰,见圣像如见佛陀,这样就可以维系教团中的清净,让佛陀的威德之光永远普照着我们!』佛陀听后,很欢喜给孤独长者的请求,慈悲的允许道:『你为了佛法,这样的请求很好,我允许你。』

『佛陀!我们要在铸造的圣像之旁,安插旛盖,香花供养,也希望佛陀允许!』给孤独长者进一步的要求。

『这可以随各人的心意。』佛陀回答。我们从上面的两段经文看来,佛陀住世的时候,就有很多国王、大臣、长者、居士等,发心铸造圣像供人瞻仰了。铸造的紫磨金像,供奉在教团共修的道场中央,像一盏明灯,信者的心里就光明起来了。

画像之始──关于画像始于什么时候?

这在《大唐内典录》中有一段记载说:我国汉朝时秦景奉旨回月支国途中,看见优填王旃檀雕像,于是请画师照样画了一张,后来带至洛阳,皇帝见了,敕命在西阳城门和显节陵上供养,从此素丹流传,以至于今。

另在《行事钞》中记载说:当初佛陀的诸大弟子,恐后世造像,无所表彰,所以请目连尊者亲自引导工匠上天取图,如是来往三次,旃檀圣像雕刻方乃逼真。后来到汉朝以后,中国僧伽纷纷前往印度留学,回国时,都想把旃檀圣像请回中国供养,那时印度诸王,对此圣像,恭敬保护,不准圣像出境。但佛法流通,一定要有所表征,诸王就叫画工依照旃檀圣像描画,今日所传的画像,都是由于这种原因而来。

驳斥外道,佛陀示范最孝行

上来释尊报答现生父母的恩德,可谓‘养其大体’最胜义之孝了。

释尊为报答母恩,上升忉利天宫,为摩耶夫人宣讲《地藏本愿经》,共九十日,全经十三品,详说三世因果,六道苦空,普度众生的大慈大悲,统万类而靡遗,亘古今而无尽。所以佛教门徒皆以此经为报答亲恩的唯一孝经。

上来释尊报答现生父母的恩德,可谓「养其大体」最胜义之孝了。然当时印度外道党徒,某梵志,见阿难托钵乞食时,心怀嫉妒,毁佛法象,大肆讥讽,扬言:「汝师瞿昙,实是恶人,适生一七,其母命终,岂非恶人耶?逾出宫城,父王苦恼,生狂痴心,迷闷躄地,以水洒面,七日方能醒悟:『云何今日失我所生?』举声大哭,悲泪而言:『国是汝有,吾唯有汝一子,云何舍我入于深山?』汝师瞿昙,不知恩分而不顾,遂前而去,是故当知是不孝。」阿难闻已,心生惭愧,乞食已,还诣佛所,合掌白佛言:「世尊!佛法之中,颇有孝养父母耶?」释尊预知此事重大,熙怡微笑,从其面门,放五色光,遍照十方世界。诸大菩萨,齐来王舍城耆阇崛山中,敬请释尊广演《大方便佛报恩经》。

大意谓:「过去阿僧祇劫,波罗奥国王,为奸臣罗侯弒纂,并杀其二子。其第三子封国边陲,将见逼杀。遂携夫人及太子须阇提,仓猝逃往邻国,误入歧途,绝粮难行,追兵将至,意欲杀妻而食,父子前进,太子悲哀恳父零割己身。三人且食且行,将到邻国,太子身肉已尽,请父挖剔骨缝,得肉食之。子倒路傍,父至邻国,国王闻之,大为感动,立遣四兵,护王复国。中途见其太子身体形容,端正倍常,方知其至孝圣德,感动帝释,默加护佑,得复其国,立须阐提太子为王。」佛告阿难:「尔时父王者,今现我父净饭王是;尔时母者,今现我母摩耶夫人是;尔时须阇提太子者,今则我释迦如来是。」

由是一段故事,可见释尊在过去世已为一切众生故,难行苦行,孝养父母,身体血肉,供养父母。如是释尊报答亲恩之坚苦卓绝,岂为一般凡夫外道所能了解吗?后来世人每见出家四众,割爱离亲,舍家就师,辄随己意见,肆其谤言,谓为不孝父母,与荡子逆徒无异。殊不知儒家之孝,以奉养父母为先,若释氏辞亲出家,岂非不愿父母之奉养吗?绝不是的。

究如何尽其孝道呢?父母若在,则善巧劝谕,令其持斋念佛,求生西方;亲殁,则以己读诵修持功德,常时为亲至诚回向,令其永出五浊,忍证无生,地登不退,尽未来际以度脱众生,令自他以共成觉道,如是乃为不与世共之大孝。

宁玛嘉绒寺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rybw/8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