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窗闲笔52情钟民俗著华章
张公善东先生印象记 文/海陵闲人 张公善东先生,字云霞、曙光,自号吹云阁主人,又号凌波书屋主人。 乙未()年,生于东海驼峰董马庄。是岁,人民公社始肇建焉。 八龄入村学,得启蒙。黌舍内二泥墩之上架一长板即为课桌,坐凳自带。早读,自带油灯一盏,近灯而诵。课毕相视,鼻孔尽黑矣!村中有供销店,售笔墨纸张,归家诉诸椿萱,百般哀求。椿萱遂授鸡蛋一枚,公喜捧鸡蛋至供销店终得偿所愿矣。冬日风雪交加,上学路上,仅著薄袄,两手袖笼,低首缩颈,前倾而行,每每趑趄,甚而至于双耳受冻、手足皴裂而鲜血淋漓,唯撮土以掩之耳。放学归来,或灶前向火,或牛屋取暖,烟熏双眼,亦不得顾矣! 春挖野菜以充饥,夏割青草以喂牛,秋拾稻穗以归仓,冬捡粪蛋以肥田。更挑水满缸,推磨磨面,洗筷刷碗、喂猪垫圈,一年四季,竟不得闲。 踢瓦片于方格,推铁圈于道路,滚溜蛋于庭前,粘知了于树行,捉迷藏于村巷,击飞梭于旷地,削木猴于草庐,抽陀螺于寒塘。童年嬉戏,笑盈闾巷,至今思之,犹恋旧乡。 因世道艰难,家境窘迫,公亟盼过年。公之父为鲁班传人,尝打风箱二、扁担若干。冬日,兜售于集市,以博孔方兄若干。是日,大雪纷飞,其父踯躅集市良久,唯待肉贱矣!暮色降临,方得割肉斤半。又购纸钱若干,以备祭祖。归后,辄包饺子一碗,置于篮内,以笼布覆之。父携诸子上坟祭奠先祖,此不忘所自,慎终追远也。除夕之夜,饺子出锅,热气腾腾,阖家围桌而食,其乐也融融,其情也洽洽。 公少闻庭训,兼聆听师诲,进业修德,践仁行义,扶正黜邪,德布梓里,誉满闾阎。邻有一不孝子,以秕谷予父母。父母难食,然亦无可奈何。公闻之。大怒,提口袋,执大称,至不孝子家,自选粮食饱满者以予其父母。不孝子慑于公之威,噤若寒蝉。公之急公好义皆类此。 少师从朱则颀先生,学礼有成。及长,尤属意于东海山川形胜、民风民俗。临羽渊而思羽山殛鲧,登马陵以念孙庞斗智,陟笔架以叹桑田沧海,游安峰而感浩气长存。村头巷尾,听俚语乡音、民间小调;谈今说古,晓民间传说、历史变迁;主持婚丧,谙民情风俗、乡村文化。 公之民俗学研究大致有三:一为传承东海民俗文化,二为修撰东海张氏族谱;三为定立《董马庄张氏家规训》。 公于东海民风民俗多有发掘,多有考证,多有展示。《大水瓢风情》《情系蔷薇河》《东海百家姓》《东海民俗》《礼仪文库》业已付梓;主编《老东海》《都洲人家》《民俗文库》《驼峰乡志》诸杂志;参与编撰《中国民间文学大系?江苏卷》(民间俗语卷、民间谚语卷),撰稿廿余万字。公之民俗学研究成果可谓丰硕!又搜集乡村生产生活旧物而建民俗馆,可谓殚精竭虑,不遗余力! 公长于家族谱牒之修撰。曾遍查史籍方志,爬罗剔抉;寻访遗老乡贤,追本溯源,修成《董马庄张氏族谱》《百忍堂张湖村张氏族谱》。 公矢志传承家族文化,弘扬孝谨之道,尤重族人道德养成教育,故定立《董马庄张氏家规训》。其训有七:孝父母、和兄弟、重祭祀、重尊师、慎婚配、禁非为、正人伦。张氏家训,诚为东海礼俗文化之范本也。 丁酉()端午,公主编《老东海》,嘱予赋诗颂赞双店乡贤苗坦之、苗运琴二先生。予遵嘱赋诗二首。彼时,吾与公始订交焉。 丁酉()初冬,公发来双店苗坦之故里匾额图片一幅,上书“xx阁礼部侍郎国子监学正辍镇城钧大清嘉庆十七年”,请予释读。吾经考证,得结论如下:此仿写之匾额,“xx内阁”,纯属无稽之谈;“礼部侍郎”亦属捕风捉影;“辍镇城钧”当为“硕辅成均”。该匾额中之“国子监学正”确为苗公所任官职;“大清嘉庆十七年”之日期正确无误。此吾与公之学术交流也。 辛丑仲夏,公来电谓吾曰:“拙著《戏游古稀》即将付梓,烦请作文以记。”吾为后辈,自义不容辞,故搦管为文,略述公之生平,彰显公之盛德焉。 公出身陇亩,筚路蓝缕,可谓艰辛备尝!然公先后供职于东海县制药厂,下乡驻队于黄川公社,执东海县四联橡塑制品厂之牛耳,任驼峰烟草管理所所长,任驼峰乡民政办公室主任,任东海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港城历史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亦为公行健自强之明证矣! 公慎思笃行,博观约取,终成文化名士;情钟民俗,心系桑梓,更为海陵乡贤,诚可敬矣!感佩之余,谨赋诗以赠耳。 赠张公善东先生 文/海陵闲人 栉风沐雨踏清霜,暑往寒来劳梓乡。 师事鸿儒循古礼,情钟民俗著华章。 训规初立后昆戒,谱牒已成家史彰。 最喜海陵文脉续,欣然对酌举觥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pzff/8151.html
- 上一篇文章: 读记l在昆明的时候
- 下一篇文章: 抓住秋天的尾巴,尝ldquo遂溪六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