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记l在昆明的时候
白癜风咨询 http://m.39.net/news/ylzx/bjzkhbzy/在昆明的时候沈从文新居移上了高处,名叫北门坡,从小晒台上可望见北门门楼上“望京楼”的匾额。上面常有武装同志向下望,过路人马多,可减去不少寂寞!住屋前面是个大敞坪,敞坪一角有什树一林。尤加利树瘦而长,翠色带银的絮子,在微风中荡摇,如一面一面丝绸旗帜,被某种力量裹成一束,想展开,无形中受着某种束缚,无从展开。一拍手,就常常见圆头长尾的松鼠,在树枝间惊窜跳跃。这些小生物又如把本身当成一个球,抛来抛去,俨然在这种抛掷中,能够得到一种快乐,一种从行为中证实生命存在的快乐。且间或稍微休息一下,四处顾望,看看它这种行为能不能够引起其他生物的注意。或许会发现,原来一切生物都各有心事。那个在晒台上拍手的人,眼光已离开尤加利树,向天空凝眸了。天空一片明蓝,别无他物,这也就是生物中之一种“人”,多数人中一种人。对于生命存在的意义,他的想象或情感,正在不可见的一种树枝间攀援跳跃,同样略带一点惊惶,一点不安,在时间上转移,由彼到此,始终不息。昆明北城门,也叫拱辰门,楼叫望京楼。(图片来自网络)敞坪中妇人孩子虽多,对松鼠却似乎都看得十分平常,从不曾有谁将头抬起来看看。昆明地方到处是松鼠,许多人对于这小小生物的知识,不过是捉把来卖给“上海人”,值“中央票子”两毛钱到一块钱罢了。站在晒台上的那个人,就正是被本地人称为“上海人”,花用中央票子,来昆明租房子住家过日子的。住到这里来近于凑巧,因为凑巧反而不会令人觉得稀奇了。妇人多受雇于附近一个织袜厂,终日在敞坪中摇纺车纺棉纱。孩子们无所事事,便在敞坪中追逐吵闹,拾捡碎瓦小石子打狗玩。敞坪四面是路,时常有无家狗在树林中垃圾堆边寻东觅西,鼻子贴地各处闻嗅,一见孩子们蹲下,知道情形不妙,就极敏捷的向坪角一端逃跑。有时只露出一个头来,两眼很温和的对孩子们看着,意思象是要说:“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不成吗?”抗战时期的昆明碧鸡坊。街边有一棵尤加利树。(图片来自网络)有时也成。那就是一个卖牛羊肉的,扛了方木架子,带着官秤;方形的斧头,雪亮的牛耳尖刀,来到敞坪中,搁下找寻主顾时。妇女们多放下工作,来到肉架边,讨价还钱。孩子们的兴趣转移了方向,几只野狗便公然到敞坪中来,先是坐在敞坪一角便于逃跑的地方,远远的看热闹,其次是在一种试探形式中,慢慢的走近人丛中里来,直到忘形挨近了肉架边,被那羊屠户见着,扬起长把手斧,大吼一声“畜生,走开!”方肯略略走开,站在人圈子外边,用一种非常诚恳非常热情的态度,欣赏肉架上的前腿、后腿,以及后腿末端一条带毛小羊尾巴,和搭在架旁那些花油,意思象是觉得不拘什么地方都很好,都无话可说。因此它不说话,它在等待,无望无助的等待。照例妇人们在集群中向羊屠户连嚷带笑,加上各种“神明在上报应分明”的誓语,这一个证明实在赔了本,那一个证明买了他家用的秤并不大,好好歹歹弄成了交易,过了秤,数了钱,得钱的走路,得肉的进屋里去,把肉挂在悬空钩子上,孩子们也随同进到屋里去时,这些狗方趁空走近,把鼻子贴在先前一会儿拦肉架的地面,闻嗅闻嗅,或得到点骨肉碎渣,一口咬住,就忙匆匆向敞坪空处跑去,或向尤加利树下跑去。树上正有松鼠剥果子吃,果子掉落地上。上海人走过来拾起嗅嗅,有“万金油”气味,微辛而芳馥。抗战时期的昆明天开云瑞坊。(图片来自网络)concon读记:这是沈从文散文《在昆明的时候》第一二段。段落实在太长,为方便阅读,做了更多分段,看起来比较疏朗,可以作为一篇完整的美文供赏读。抱歉对大师不敬了。沈从文写过不多几篇以云南和昆明为题的散文,开头写风光市景往往清新散淡,后面一般转入对战时时局以及国民性的思考,而后以“金句”结尾。比如这一篇,写从高处小“晒台”(昆明话指阳台)看下面敞坪中的市井一幕很生动。之后写第二天清早买肉的妇人和卖肉的屠夫冗长的对话。作者想到“武汉已沦陷三个月了”,市井小民却依然在做着天真无邪的升官发财梦,如果要叫醒他们反而会被指责别有用心。作者在结尾说:“美”字笔画并不多,可是似乎很不容易认识。“爱”字虽人人认识,可是真懂得他意义的人却很少。一般而言,沈从文的散文不大好读,一是散漫,跟着感觉走。二是句子可以超长。缠绕的字句实际上反映的是纠结的心情。当然这些文字反映的信息是有历史价值的,一篇之中也往往有可读可赏的段落,比如《在昆明的时候》一二段。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七日,张兆和在致沈从文的信中说:“你放弃了你可以美丽动人小说的精力,把来支离破碎,写这种一撅一撅不痛不痒讽世讥人的短文,未免太可惜。”小说家总是按捺不住也写点“非虚构”。于作者是总有些话要直说,于读者而言,可窥见其日常动态,也为后世的研究家提供了“知人论世”的材料。张兆和说的“一撅一撅”,是什么意思?是哪里的方言?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pzff/8148.html
- 上一篇文章: 来一趟梅县,这些特色的伴手礼你Get到了
- 下一篇文章: 芸窗闲笔52情钟民俗著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