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斗笠的历史悠久,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
白癜风哪里能治好 http://m.39.net/pf/a_7637171.html 越南女头顶的斗笠,缘何能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斗笠的历史悠久,入选世界非遗名录的,为何是越南女的斗笠? 引语 说起斗笠,现代年轻人或许有隔世的陌生感,但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的乡村,像斗笠、蓑衣这类雨具,因其经济、实用,是家家户户都常备的。记得自己小时候,随大人雨天外出垂钓,就是一身蓑衣、斗笠,穿着虽然笨重,但是,防雨遮风,经济实用。 但是,随着雨衣、雨伞的普及,斗笠、蓑衣这类原始手工编织的雨具,已慢慢从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中消失了。现在的年轻要想了解这些原始雨具,只有从古诗文中去找寻感受了。 青箬笠,绿蓑衣 所以,一说起斗笠,人们自然也会想起古人诗词中的经典形象。比如,唐代诗人张志和在其《渔歌子》中给我们描述的雨中垂钓: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诗词中的“箬笠”与“蓑衣”均为中国传统的雨具,“箬笠”即是用竹篾、箬叶编的斗笠。“蓑衣”为用草或棕麻编织的雨衣。 在唐代诗人中,张志和最早填词并有较大影响的诗人之一,人生过得也很“另类”,他3岁就能读书,6岁做文章,16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左金吾卫录事参军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唐肃宗曾赐给他奴、婢各一,称“渔童”和“樵青”,张志和遂偕婢隐居于太湖流域的东西苕溪与霅溪一带,扁舟垂纶,浮三江,泛五湖,渔樵为乐。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正是因为受了张志和的这首词的影响,其后,“青箬笠,绿蓑衣”,几成中国古代隐士或失意客和标配。比如,在柳宗元的那首著名的五言绝句《江雪》中,也有它们的身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只这,柳诗中的钓客,其身影比张词中的更落寞,比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原来,这与诗人写作时的境遇与心情有关。 唐顺宗永贞元年(年),满怀变革之心的柳宗元,积极参与王叔文等人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但是,因为变革触动了许多即得利益者的利益,遭到顽固势力的联合反对,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永州10年,过着被管制、软禁的“拘囚”生活。 上述《江雪》便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创作的一首小诗。诗人只用了短短的20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身披蓑衣、头戴斗笠的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诗人借其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 《诗经》中的“蓑笠” 其实,在中国最早的那部诗歌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斗笠”的身影。比如,《诗经·小雅·无羊》一诗中就有“何蓑何笠”的句子,说明它很早就为国人所用。“何蓑何笠”就出自该诗的第二章: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犉。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尔牧来思,何蓑何笠,或负其餱。三十维物,尔牲则具。 《小雅·无羊》是一首歌颂牛羊繁盛的诗歌,全诗四章,每章八句,就如一曲悠扬的牧歌或一幅美丽的放牧图,将牛羊放牧及归家的场面描绘得细致入微,描述纯用白描手法,却描摹精妙,图画难足,而且笔底蕴情,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上述选抄的是,该诗的前两章。用现代汉语来表达,其大意为: 谁说你们没有羊?一群就有三百只;谁说你们没有牛?成年壮牛就有九十只。羊群到来时,但见羊角齐集;牛群到来时,但见牛耳乱摆。 有的从高岗跑下,有的到池边喝水,有的睡着有的醒。你来这里放牧,披着蓑衣戴上斗笠,有时背上大饼。牛羊品种繁多,足够祀神灵。 历史悠久的中国斗笠 斗笠在中国的历史虽然非常悠久,且还有诗歌可证,但是,中国斗笠到底起始于何时,已不可考。关于“斗笠”,《说文解字》中提到一个“簦”字,意为竹篾编的有盖有柄的遮阳挡雨的器具,而有盖无柄的则称之为笠,又叫笠帽。俗语称之为斗笠,因其平面如斗大小,故名。 斗笠作为中国人的常备雨具,到现在仍未完全消失,在偏远山区,还能见到“披蓑戴笠”的耕田农夫在水田中忙碌的身影。 只是,谁承想,这样一件国人再熟悉不过的简易雨具,却被越南人“据为己有”,并拿来“申遗”,并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越南斗笠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是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达、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众提供持续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 越南斗笠的历史 其实,斗笠在越南人的生活中,不仅是常见之物,也是常用之物,无论阴、晴,斗笠都会被派上用场。到过越南的人都会发现这样的越南女人,烈日下的她们留着长长披肩发,穿着白色轻柔的奥黛,戴着斗笠,骑着自行车在街头穿梭。这充满越南传统味的斗笠,成了越南街头的一道特殊风景。 自古以来,斗笠都是越南人防晒遮雨的用具、是家喻户晓的生活必需品之一。越南人制作斗笠的原料并不讲究,斗笠一般使用成熟的竹子,把竹子劈开成圆形的小小条、作为骨架、做成圆锥形,之后把他们放在烧柴厨房的厨架上面以防虫子,而且更加坚韧。 在越南,很多地方都有编织斗笠的传统,最著名的当为顺化斗笠。在顺化,几乎每家每户都有斗笠,出去时不管是去哪儿、也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头上都戴着斗笠。在顺化,斗笠一般会跟越南国服——奥带搭配在一起,斗笠和奥带可以说是少女、妇女们的完美装备。每天在街道上到处可见那长长披肩的黑发的年轻姑娘们穿着白色或淡雅颜色的轻柔、随风轻荡的奥带,戴着斗笠和骑着自行车来来回回,那种美丽迷人、那种充满越南的传统女人味会给你留下深刻、美丽永不可忘的印象和回忆。 要想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悠久的历史是必不可少的。越南斗笠也具有悠久的历史,但是,同中国一样,也没人能确定斗笠出现的具体时间,有考古资料可证的是,早在~年前,越南斗笠的形象已刻在玉屡铜鼓以及陶盛铜缸上。 越南斗笠为何是16圈? 越南斗笠的制作,也是有一定之规的,那就是,骨架一般都做成16圈、叠成16层,有不同的半径,并用丝线把它固定起来。一般编成斗笠之前要选好的、比较完整的叶子、洗干净、晒干,然后把它染成白色,编成之后,再涂上一层有点点黄的斗笠专用油,晒干就可以使用了。 那么,越南斗笠为什么会有16个圈,而不是15或者17个圈呢?原来,这其中还有一个丽的爱情传说。 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对谈恋爱的男女,由于两家相隔的距离比较远,他们不可能每天晚上都能约会见面,只好选择花好月圆时,既是农历每月的16日月圆之夜时相会。但是,约会时间是短暂的,各自回家后,心中仍是放不下的满满思念。怎么办?那位姑娘就想亲手给恋人做只斗笠做纪念。因为两人每月都是16日月下约会,所以,姑娘亲手编织了一个有16个圈的斗笠送给她的心上人。这16圈代表的是,就是他们农历每月16的约会日。这个美丽的故事传出去后,大家都很感动,从此之后,越南人在编织斗笠时,每个斗笠上就编16个圈,以祈求爱情幸福、生活美满。 结语 其实,越南自古为中原封建王朝的一部分,斗笠起源于何时何地已不重要。虽然,从古到今,越南使用斗笠的人很多,但是,如今的越南年轻男孩,一般都不戴斗笠了,只有外出干农活时才戴上;越南的年轻女孩也很少有人常常戴斗笠,因为各种各样新式帽子的出现,让她们又拥有了了不一样的时尚青春。 虽然如此,如今的越南街头,仍有许多头戴斗笠的越南女(主要为中老年妇女),她们或结伴而行,或独自赶路,一顶斗笠下长裙飘飘,依然是一道道流动的亮丽风景,一遍遍地向游人“讲述”着越南斗笠文化的悠久历史。 (图片来自网络)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xgpw/8943.html
- 上一篇文章: 这种水边植物叫牛耳大黄,外形很普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