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嫌热气,现在都找不到这些好吃的客家
牛耳朵 客家“崩砂”——牛耳朵 牛耳朵也叫“牛耳公”,因其外形与牛的耳朵相似而得名,是客家传统小零食。口感香脆甜咸,是客家人喜爱的茶前饭后小点心。 米橙 客家“爆米花”——米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客家农村,每逢过年的时节,就会看见一些师傅挑着黑黑的崩锅,走街串巷,为山村里的人们制作美味的过年美食——米橙。米橙是以往客家人家家户户必备的过年美食,米的香味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加上一层糖附在上面,使米香和糖完美粘合在一起,一口咬下去,糖立即融化溢满口中,爆开的米香松脆,吃了口齿留香。 牛筋糕 客家“软糖”——牛筋糕 客家牛筋糕已有余年制作历史,它制作工艺精细,从磨粉到上糖再到蒸煮成糕,比一般糕类的制作时间要长一倍多。牛筋糕韧而不硬,软而不烂,入口有一定的嚼劲,好吃却不粘牙,因其口感像牛筋一样有韧性而得名。 云片糕 客家“威化”——云片糕 云片糕是承载客家记忆的小点心,旧时客家人办喜事、办大事大多都有云片糕的“一席之地”。云片糕香甜可口,黑白相间,一片片夹杂着榄仁、芝麻、杏仁、瓜仁的米糕,掰下一片送进嘴里,如雪花融化般,轻轻一嚼,清甜细腻之感瞬间化开。 白切糕 客家“切糕”——白切糕 瓜片、白糖、花生、芝麻、葱油,这些都是做白切糕时必不可少的原料。因为如今人们都讲求清淡、养生,所以现在的白切糕在糖分配置上会有所调整,较为清淡。糕点做成砖样,一般用刀切成片或者块来使用,糕饼香味很厚,非常纯粹。 豆韧糖 客家“牛轧糖”——豆韧糖 客家花生糖,有硬糖和软糖两种,其形似台湾“牛轧糖”,但却不是用牛奶制作,而是用花生和红糖浆熬制而成,以往客家人一般用播种剩下的花生做花生糖,象征今后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麦芽糖 客家“糖果”——麦芽糖 客家人制作麦芽糖已有多年历史。客家纯正麦芽糖具有杂质少、甜度纯正、香味浓等特点,入口即软的口感是许多客家人的童年记忆。 油角 客家“夹心饼干”——油角 油角,客家人也称之为“角子”,普通话与“饺子”读音一样,故,油角传说是由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将北方水饺的工艺带了过来,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油角。 兰花根 客家“薯条”——兰花根 兰花根的制作工艺独特而又考究,要制出上乘的兰花根,必须选取上好的糯米,经过浸泡、碾粉、制坯、下锅炸制、拌糖等多道程序。成品形似蚕壳,色黄饱满,组织泡酥,香脆化渣。是老少咸宜的休闲小食品。 糖花生 客家“鱼皮花生”——糖花生 这个大概是最能唤起一代客家人记忆的小零食,每次总是不舍的取出一粒放到嘴里含着,等到糖霜完全化开后才将花生咬碎再来一次香脆的享受。即便是这样仔细的吃法,架不住一颗接着一颗不愿停嘴,一包挂霜花生很快就会见底了。 来源:五华资讯,有删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sltx/6858.html
- 上一篇文章: 韭菜饼与木偶戏小城的记忆
- 下一篇文章: 漫谈牛与盐的不解之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