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脾养胃治疗萎缩性胃炎一例
本篇为收录在《中国中医药报》的投稿文章,点击文章左下角的“阅读原文”即可查看原文,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中国中医药网”。 健脾养胃治疗萎缩性胃炎一例 时间:-09-27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5版 作者:潘林 胃痞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泛指以患者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为主要症状的病症。相当于西医中的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长期消化不良、胃下垂等疾病。中医治疗慢性脾胃病有较大优势,《黄帝内经》《脾胃论》《理虚元鉴》《证治汇补》等书对中医脾胃病的治疗思路颇有佳音。 男,60岁。诉胃脘不适5年余,近年来胃脘及两肋隐隐胀疼加重,易嗳气,纳食减少,进食稍多则胃脘胀满更甚。心悸,头晕,形体逐步消瘦,神疲体倦,四肢酸软无力。畏寒怕冷,有时口干。夜寐不安,大便稀薄,小便清长。平时恐惧不安,恐胃有癌变。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局限性黏膜上皮中度不典型增生。刻诊见:身体消瘦,面色苍白,五轮中气轮有血丝,肉轮干枯。舌体瘦,舌中凹、有裂痕,舌边色淡有锯齿,少苔色薄白。双手脉相似,寸脉沉细,关脉沉弱,尺脉迟。 辨证:四诊合参后患者属中医胃痞病,系脾胃气虚,中阳不足,加之气机失和,病程日久故引发本病。 治法:益气补中,升阳益胃,理气止痛。 诊断:(脾虚失运型)胃痞。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g,炒白术12g,茯苓12g,甘草3g,姜半夏9g,陈皮12g,砂仁(去壳)10g,炒枳壳10g,竹茹12g。30剂,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 后续:患者服30剂后诸症缓解,效不改方,后续间断服药近百剂,直至饮食正常,症状完全缓解,体力如常时停药,复查胃镜示只有部分浅表病灶存在。嘱患者愈后少食辛辣油腻之物,多运动,如有复发服香砂养胃丸。 按本病案治疗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从而达到了健脾益气,调理气机之效。古人云“补气不离四君”,患者基本病机为脾气虚,故选此方。党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为君。炒白术苦温,健脾燥湿,辅助益气助运为臣。茯苓甘淡,健脾渗湿,与炒白术合用增强健脾祛湿,为佐。陈皮与姜半夏理气化痰,降逆。炒枳壳与砂仁宽中和胃,理气止疼。竹茹清中除烦,降逆止呕,化内在痰邪。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 总结:中焦脾胃为五脏六腑分布的枢机,交通上下;脾为脏属阴,主运化,主升清,喜燥恶湿。胃为腑属阳,主受纳,主降浊,喜润恶燥。脾胃是交融而互反,中焦病治疗以调整气机升降相宜;脾为百骸之母,内伤脾胃则百病由生,故患者仅脾胃有病却全身虚损不适;开方香砂六君子加减,使脾胃升清降浊功能正常后吸收水谷精微充足,气血灌注全身后则胃部创面与虚损症状痊愈。(潘林河南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责任编辑:刘茜) 讲到最后: 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肠上皮化生,不经治疗会有一定几率转化为胃癌。所以本病治疗周期不易过短,要结合胃镜尽量治疗彻底,患者治疗结束后要随访多年。 潘林,中医执业医师,非物质文化遗产“潘氏中医”第五代传承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会员。践行传统中医,传播济世文化。 坐诊于河南医院,中医门诊。因工作繁忙,就诊前请电话或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rybw/8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临证经验国医大师李佃贵治慢性萎缩性胃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