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峰兀术名华古胜迹永留南山上

杭美村,位于惠来县东南部,大架山西北方。始创于东汉末年。其时,三国鼎立,汉室子孙逃亡至此,始创刘厝围。历经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至北宋,有陈氏人家迁入……。随着历史的变迁,刘厝围几易其名,后称杭美,至今。近两千年历史的杭美村,与一个人的关系至为密切,那就是上面提到的元末明初的传奇人物——虱母仙何野云。

据港头张氏族谱记载,明洪武十四年,38年辛酉岁,何野云为惠来县杭美村陈姓建始祖祠,陈东主特画其像敬仰崇奉。

杭美村壁画

洪武初年虱母仙云游至杭美村时,得陈氏族人厚待。为感其恩,他为该族寻找龙脉,择址全乡中心区建造陈氏宗祠,后背倚金狮峰,太平山称笔峰。祠堂座东朝西,祠后有自大架山绵延而下、呈虚线状的一列半隐半现的石头阵;祠堂前,修造了五个水池,取意“明堂容万马,名声甲天下”;再往前是平坦的田地;前向头径岭面包石,成为鞠躬案,称为印石,一条不高不低的山岭似横陈的大案床,案上有一块印鉴似的巨石。据说,在每年某一个时刻,太阳落山时,巨石的投影会映照到祠堂的天井里。

陈氏家庙大门正朝尖峰“犬石顶”如一官帽

陈氏家庙大门

有联一对,曰:

印石朝来,五马堂前呈瑞色

笔峰拱对,八座门外映祥光

虱母仙看杭美东南方,土名黄头埔至抹港沟一带,有沙漠吹帚所破,周围立四条石丁,写“来龙进宝”四个字立于各方祭沙,现存坑仔庵后一块为记。号召开大巷口池,是林厝围的面前局,自有一片石桥在水沟上,长二米七、宽二米,土名池仔田(即在色头新厝右侧,现以沙压),历代凡嫁出送丧,必经过此桥。全乡前有螺槽溪暨五湖会局,后有五山:狮地山、虎头山、烟堆山、尖山、大径山,称五山落脉。大径潭,称龙上天池,随龙水流至中心区牛车巷水,出面前洋。再有五峰:牛角石峰、疑吴山峰、坑仔山头峰,山头顶埔峰、陈厝山头峰,称秀丽之五峰。

虱母仙勘得此地为“眠牛”地。为不让“牛”睡着,在村子南侧一处(也许认为是“牛耳”吧),教陈氏族人建了一座小寺庙,让寺庙的钟声天天敲响,使“眠牛”不眠。至今,小庙仍然香火不断。

杭美村壁画

不临海的杭美村,现在人口一万多,在本地并不算太大,一个很平凡的农耕村庄。但这里具有较为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世代人才辈出。现在,对虱母仙何野云,杭美村的陈氏族人尊为先师,敬为神明,在其宗祠内专设一龛,六百多年来,族人凡祭拜祖先,也虔诚地祭拜虱母仙何野云。

航拍图,可见家庙前的五个大池塘:

杭美村传统的“下山虎”式民居成片相连,鳞次栉比

诗礼传家是杭美陈氏的优良传统

陈氏家庙是杭美村的老祖祠

--虱母仙何野云介绍

何僊者,俗称虱母仙,化名何野云(公元~年)。公元年,何野云事助陈友谅,与朱元璋争雄天下,后来年战败。陈友谅儿子陈理摔残部投降朱元璋,揭西金和镇仙坡村杨氏二世祖跟何野云曾经同在陈友谅的大汉政权为官。杨二世祖随陈理投降朱元璋,明朝初期杨二世祖与元军作战力竭战晕死,后白马托回而牺牲,为国捐躯(揭西仙坡村杨氏族谱有记载,后人可证明)。而何野云不事二主,不愿投降朱元璋,所以他隐姓埋名流落潮汕。何野云不事二主的品格,后来在潮阳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故主,并且在华古岩效法文天祥题字,再一次得到了体现。

后来何野云云游到揭西仙坡村,在杨家逗留了三个月,感念旧时与杨二世祖同朝为官之谊,指点杨氏后人建了寨门和祠堂,留存至今。

何野云在“五皈寺”附近为高氏建祠堂,步至寺游玩,“五皈寺”碑刻证明,洪武一年(年)何野云已经在潮汕,此时何野云43岁,正值中年。

碑刻载文天祥和何野云,落款时间是明洪武二年,即何野云到此第二年立碑

详情可参考关于“五皈寺”的文章

陈氏始祖墓可以证明洪武六年(公元年),何野云在潮汕。潮阳明朝陈氏始祖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国师何野云”,此时何野云应该是48岁左右,正值中年。由此可知,其事助陈友谅是其40岁左右的中年时期。他曾为陈友谅军师,故碑碣为国师何野云。

明陈氏始祖墓碑碣留有:“洪武六年国师何野云”

再有,据清《凤港卢氏族谱》载:“明四世祖,讳宽,字似鹄,号居士。宽公为凤港四世祖。生于元朝至正癸未,卒于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年一年),公葬南山马脚埔内观音岭(现两英镇新寮门村后,座坤向艮),一名飞凤地,此墓相传何讳野云先生献图。先师常住我四世祖家中,后化身,骸骨埋凤颈下手砂”。依据《凤港卢氏族谱》可知,卢宽公终于年,而何野云早一年仙逝于年(卢氏安葬何仙骸骨于凤港凤颈下手砂,即现在的何僊陵),而卢宽公墓是何野云先生献图而造,不是何仙亲做。

详情可参考凤港四世祖墓“?鹪飞”的文章

虱母仙何野云在潮的时间证明

五皈寺记载,年,何野云到沙陇为高氏建祠堂,在五皈寺效法文天祥登沙丘望帝,怀念故主陈友谅。年在华古岩隐居期间,亦效法文天祥,题字抒怀,留下了“奇峰突兀名华古,胜迹永留南山上”的对联,刻在柱石上。年,何野云建陈店山门村寨门,年,何野云建陈店草尾村寨门。年,何野云建潮阳陈氏始祖墓。种种这些事迹,从时间上证明,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年,何野云已经在潮汕了,这个证明自古以来传言的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从时间上来看是吻合的。

整理的部分有时间记载的虱母仙何野云在潮事迹

详情可以网络搜索相关的事迹

虱母仙何野云在潮作品很多,由于年代久远,大部分何野云在潮的事迹都没有时间记录,或记录不详,上面表格整理了部分有时间记载的何仙在潮事迹,欢迎有相关资料的朋友补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被尘封的何野云事迹和记录不断被揭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人们面前。朋友们一起探讨,功德无量!

虱母仙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证据

官方书籍《贵屿古今人物辞典》和《潮阳县贵屿镇志》都有记载

-

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身份,两本官方书籍《贵屿古今人物辞典》和《潮阳县贵屿镇志》都有记载,下面是内容.

何野云临终时情况,有详细的说明记载。何野云留有遗诗一首,说明了他的来历:

《贵屿古今人物辞典》和《潮阳县贵屿镇志》都有记载

我本汉室一丈夫,

鏖战异族驱北胡,

鄱阳一战失首领,

埋名匿姓来于斯。

这首遗诗,何野云自称汉室一丈夫,而汉室就是陈友谅的大汉政权。鄱阳湖一战失去首领陈友谅后,隐姓埋名来到这里。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何野云就是来自陈友谅的部属。

《贵屿古今人物辞典》内容拍照

其二:虱母仙墓碑:“元”字,寓意何野云不向政敌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

清《凤港卢氏族谱》记载,何野云化身后,骸骨埋凤颈下手砂。

《贵屿古今人物辞典》:何野云墓,是根据何野云临终前的嘱咐安葬的。墓碑上的题字,也是何野云授意的。现在的何僊陵里,何野云墓的墓碑,是古时流存下来的。墓碑上刻的是:“元地僊虱母山先生墓”。让人奇怪的是,何野云在潮做风水师,是明朝洪武年间(-年),并且终老于洪武25年,都是明朝时代。为什么墓碑上刻的是“元”朝呢?《凤港卢氏族谱》对此也有记载:““元”字,寓意何野云不向政敌朱元璋的明朝屈服之意。”,何野云的遗志是认“元”不认“明”。所以墓碑上刻的是“元”,而不是“明”。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此墓碑为文物保护单位,不是现代杜撰的新墓碑,即照片中间发黄的那块为古碑留存至今。

-

另外,照常理,墓碑应该写的是姓名,仙师墓碑没有写姓名:何野云,而是写虱母山先生,是因为“何野云”是化名、易名之故,不是虱母仙的真正姓名。何野云兵败后来到潮汕,何野云对于他当初择错主人极度后悔,希望彻彻底底的跟旧时往事告别,不愿再提及伤心往事。所以改头换面,以另一个姓名出现在潮汕,重新做人,所以化名何野云。就算到去世的时候,也不愿将原来自己的本名打在墓碑上,他的心态是可以理解的。

-

除了贵屿的官方和非官方的书籍文献有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记载,胪岗镇港头《张氏族谱》也有类似的记载,何野云曾经去拜谒参观港头二世祖墓。所以张氏族谱记载了何野云这个事迹,并且记载了何野云的生卒、生平简介,还有何野云墓。

胪岗镇港头《张氏族谱》

普宁西陇村石雕纪念何野云的功绩阐明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流落民间

西陇村历史悠久,始创于宋,何野云的到来,让西陇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对于真正的历史,西陇是有准确记载的。

-

小结

上面何野云在潮活动的时间证明,还有何野云的遗诗,还有何野云墓碑上题的字,还有《凤港卢氏族谱》,《贵屿古今人物辞典》,《潮阳县贵屿镇志》和《港头张氏族谱》,这么多证据,官方的和非官方的,同时证明了,何野云是陈友谅的大汉政权的人物。这跟自古以来在民间的各种传言,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身份,是一致的。

所以,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是毋容置疑的。质疑的人,一定是别有用心,颠倒黑白。

-

实事求是的《凤港卢氏族谱》

凤港四世祖嫲纯一赵氏相传是虱母仙何野云的养女。赵氏生于年,而何野云生于年,养父与养女相差22岁,古时结婚早,这是符合常理的。这也证明了,《凤港卢氏族谱》是实事求是的记载的。虱母仙何野云没有子女,而只有卢家媳妇这个唯一的养女,所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现在的凤港卢家子孙,就是虱母仙何野云先师"无血缘"的后裔。

凤港四世祖公和祖嫲生卒年份

据清《凤港卢氏族谱》载:“明四世祖,讳宽,字似鹄,号居士。宽公为凤港四世祖。生于元朝至正癸未,卒于明朝洪武廿七年甲戍,即公元(年一年),公葬南山马脚埔内观音岭(现两英镇新寮门村后,座坤向艮),一名飞凤地,此墓相传何讳野云先生献图。”。依据《凤港卢氏族谱》可知,卢宽公终于年,而何野云早一年仙逝于年(卢氏安葬何仙骸骨于凤港凤颈下手砂,即现在的何僊陵),而卢宽公墓是何野云先生献图而造,不是何仙亲做。

-

从四世祖嫲和祖公的生卒年的记载,还有葬地的记载,可以看出《凤港卢氏族谱》是实事求是的记载的。所以对于何野云的记载,也必然是实事求是的。

-

贤人护卫,何野云墓得以保存

何野云墓原来葬于江边凤颈下手砂,后来,由于练江河道淤积,水位抬高了,原来坟墓位置被淹了。族谱记载,直到年特大干旱,练江干涸。虱母仙坟墓露现,当时贵屿公社书记张瑞江嘱咐当地干部作为文物予以保存虱母仙墓,移到岸边。传说当年迁坟时,里面还存一副道袍,一支尘拂,和少量遗骸,因历史久远,大部分骸骨化掉了。至“文化大革命”时贵屿公社革命委员会主任蔡名池暗示村干部把墓碑埋入地下,逃过了一次“砸烂”之厄。后来虱母仙墓被迁到现在的位置。

道袍和尘拂证明何野云是一位道人。

从一些传说,比如“凿仙泉救难”、“坑水变酒嫌无糟”等,也可知虱母仙何野云当时是以道人的形象行走在潮汕大地的。

虱母仙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中言道:“谁识仙风道骨”,进一步证明虱母仙何野云是一位道人,这个事实是有多方证明。

-

虱母仙和化名何野云名字的由来

“何野云”是陈友谅军师的化名的意思,“何”即暗含有“自己不知自己从何而来”,或者说“不愿告诉世人自己是从何而来”的意思;似在暗示自己“改名换姓后隐居山林”之意;“野云”就更好理解,意思是“从此不问政治,不卷入俗世纷争,不贪俗世凡尘的荣华富贵,甘心寄情山水,过闲云野鹤的生活,乐得安逸超脱。”这样理解则完全与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记载及民间传说相吻合。

虱母仙何野云其遗作《何野云潮州名地钳记序》结尾处有诗曰:

何人晓得是神仙野鹤孤飞年又年云开露出牛眠地留与人间种福缘

此诗是一首藏头诗,每一行第一个字连起来,即“何野云留”,表明是何野云留的诗句,亦表明仙师在潮汕地区的作品,是留给潮汕地区的一笔文化遗产财富。第二句“野鹤孤飞年又年”,表明何野云自从陈友谅兵败后,多年孤身一人的落寞心情。第三句的“牛眠地”,比喻风水宝地,何僊帮潮汕各村各寨做的各项工程建筑,都是其高超技艺的结晶。最后一句,表明何僊与潮汕人民的缘分,暗含劝世人为善结善缘。

明初洪武年间,何野云来到潮汕后,便开始隐逸于荔枝岩,风门古径,径脚仙寮,邹堂山麓“隐仙洞”(曾赞“山前好面堂,邹堂好后壁”),桑浦山金鸡把后门,大南山东麓华古岩(曾题写“山势突兀名华古,胜迹永留南山上”的诗句),凤港村,仙门城等地。何仙行踪飘忽莫测。到了后来,便经常居住在凤港卢氏四世祖卢宽家中。并以擅长造祠堂庙宇、名胜亭阁、围筑乡里、造桥通津、掘井泉、修筑渠道以利航运著称乡里。何仙还以善占卦、择风水称誉乡众。何仙又被称为地僊,其足迹广布潮汕各地。洪武二十六年,即公元年,何仙逝世,享年68岁。卢氏主人,遵其嘱咐,在凤港乡外凤颈处,为他修筑了一处墓穴,并镌其铭曰:何僊陵。

何野云技艺高超,无所不通,为潮汕先民做了很多好事,但因其形骸如“济公”放荡不羁,性格乖僻,常常弄得衣食不保。他身披道袍,四处游荡,形象脏乱,袍服上“跳蚤”成群,但却能矢口成谶,言吉凶屡屡皆验,故而潮汕先民便称他为:虱母仙、邋遢道士。他精通地理术数,不计报酬帮助民众择吉厝宅及墓葬风水、同时指点建筑布局。传说有一次,潮阳某村在初建村时,大户员外请来虱母仙指导建造一座“镇宅保村居风水”的宫庙,庙宇建成员外请他为其庙命名,虱母仙建议称为“龙尾爷宫”,此后“何野云、虱母仙”又被人们演化成为“龙尾爷”。

《潮阳县志》记载

明朝隆庆《潮阳县志》和光绪十三年()《潮阳县志》都有关于虱母仙的记载,原文:“明初有虱母仙者,精于青乌之术、至潮阳为人择地,而多不扦穴,听人自得之,矢口成谶,后吉凶皆如券,每遇其蹲坐处,则多吉地,故人往往阴识之以为验。或曰:即何野云也,从陈友谅而败,佯狂来此,然终不得而详,居止无定,多在凤港卢家,其乡外有冢累然,传为所葬处。”

供奉虱母仙的庙宇

一代枭雄陈友谅军师,易名何野云,民间称虱母仙,成为潮汕地区一方保护神,乃是潮汕一大独特的民俗。虱母仙何野云因为功德卓著,深得潮汕百姓人心,升仙后潮汕各地都有庙以纪念仙师,四时香火旺盛。潮汕人为纪念何野云,建庙供奉。主要有:潮阳贵屿何僊陵、仙湖福天宫、仙城安乐三仙宫、揭东风门古径三仙庙、博罗普济寺、普宁树脚村云昌殿、潮南峡山龙尾庙、揭西黄山王公庙、潮州鳌头龙尾庙、汕头岐山古庙、金港龙尾庙、南畔寮龙尾庙、高埕古庙、佳和善社、东墩龙尾庙、两英鹤丰紫云观三仙庙、揭西仙坡乡三山永峙庙、洪阳虱母仙庙以及澄海港口龙爷庙等。现潮汕祭何野云(龙尾圣王)的庙宇达60余座,义社(父母会)龙尾圣王神坛更是无法统计,仅汕头龙湖区下蓬镇各义社(父母会)会所供奉龙尾圣王就多达近百座。

汕头电视台报导潮阳县志记载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潮阳县志记载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潮阳县志记载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汕头电视台报导潮阳县志记载虱母仙年轻时是陈友谅的军师

-

思考:朱元璋为什么没彻底追杀陈友谅军师?

从另外一个史实来推测,为什么朱元璋不会追杀失踪了的陈友谅军师。鄱阳湖大战陈友谅死后,陈理率众退入武昌据守,众将拥友谅儿子陈理为帝,不久,明兵破武昌,陈理降,元末第一猛将张定边遁入佛门(在福建泉州晋江灵源山上隐居,采药救人,当地有很多他的传说。后来活到99岁,明朝已经换了三个皇帝。作为曾经跟张定边共事过的陈友谅军师,到潮汕而为地僊,他们两人算是各有所归了),后朱元璋封陈理为归德侯,礼送陈理出境入朝鲜,后终老于朝鲜。朱元璋对陈友谅的老父老母也予以善待,陈友谅的哥哥陈友才得到父母侄儿安全的消息后,也率部投降。

思考2:手上沾过血的陈友谅军师有可能是仙吗?

《楞严经》中有言:“无一众生而不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两句经文的方便说法。在佛家看来,众生皆有佛性,即便是过去作恶多端的“坏人”,若能改换心性,弃恶从善,也可成就菩提佛果。譬如《法华经》当中,佛陀就为“出佛身血”的提婆达多授记,未来当得做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就这样成了劝导恶人停止作恶,一心向善的经典之语。

《左传·宣公二年》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思考3:"傍名人"现象冒名顶替

近年来各种"傍名人"现象见诸于报道,网络搜索很多这方面的信息。名人故里争夺之风愈演愈烈,从神话传说、三皇五帝,到先秦诸子、三国群英,甚至佳丽、反派。风起云涌的“故里争夺战”,女娲、炎帝、牛郎织女等传说人物,老子、西施、曹操等众多历史名人都未能幸免。

乱认祖宗,乱编族谱,古来有之(网络摘抄)

文天祥曾论,"家之有谱犹国有史也,史以记事实,谱以昭穆,昭穆能明,则家派无可不显哉。"而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更直言,"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他将家谱与州志,甚至国史相提并论,更显出家谱的意义重大。

网络上关于“乱认祖宗,乱编族谱”的文章很多,古来有之,有些人攀附成风,有些家谱更是肆意认祖,甚至按照推演,这种攀附风气受到了乾隆的高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rybw/84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