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贸圣佳秋拍预览何用慰远客寒英馆珍
北京白癜风专治医院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扬州,古称广陵、江都,其建城可追溯到公元前年,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商业昌盛,人杰地灵。作为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是东南部的交通枢纽和商业重镇,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环境,自汉至清几乎经历了通史式的繁荣,兼容并蓄了来自吴越、楚汉、中原乃至燕赵的文化精髓,形成了充满个性与生机的扬州文化。没有那么严重的封建约束,也没有江南那么多偏狭的门户之见。这里正是艺术家、收藏家们喜爱的土壤,从来不乏文人雅士。 ? 寒英馆主人收藏始自上世纪50年代,历六十余载,从乡绑书画渐及明清诸家,蔚为大观,单国强认为他的藏品中“不少堪与博物馆的一级藏品媲美”。中贸聖佳秋拍有幸徵集到一批寒英馆藏品,包括禹之鼎、文徵明、董其昌、黄道周、袁江、沈荃、任熊、程璋、章声、王质、巴慰祖、张国忠、周之冕、王云、上官周、徐枋等名家精品二十余幅。 ? 提到扬州,人们首先会想到“扬州八怪”。其实,明清的扬州本土,也有过极为出名的画家,比如清初的禹之鼎。本次推出的寒英馆藏画中最为重要的当属禹之鼎为乔莱所作官服肖像手卷。 ? 禹之鼎,字尚吉,号慎斋。寄籍江都。擅山水、人物、花鸟、走兽,尤精肖像。初师蓝瑛,后取法宋元诸家,转益各师,精于临摹,功底扎实。肖像画名重一时,有白描、设色两种面貌,皆能曲尽其妙。形象逼真,生动传神。康熙时入京供奉内廷,誉满京师,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据画史记载,禹之鼎入京任鸿胪寺序班的。当时清朝国力强盛,藩属、外邦不断来人朝贡,他们均由鸿胪寺接待,每次来朝觐见的主要官员,都要由画家绘肖像留底,禹之鼎即任此职。当时有人记载他的画作:“凡其衣冠剑履,毛发神骨之属,无不毕肖。”此后,禹之鼎还随汪楫出使琉球,也当肩负绘像的使命。 ? 请将手机横置观看 ▲禹之鼎《侍直图》 引首:43×cm;画心:43×97cm 钤印:禹之鼎、慎斋 出版:1.《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71;2.《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六十五期年,P22。 禹之鼎这幅《侍直图》,没有画廷争的场面,而是颇费工夫的表现奏议前离开南书房前等待上朝的立像。画中乔莱身着朝服,表情严肃若有所思,沉着而刚毅,人物面貌刻画入微,用线勾勒五官轮廓,微以淡墨按其结构层层烘染,显出阴阳凹凸变化,最后一淡赭敷之,立体传神。衣纹线条挺拔流畅,背景只描绘出金銮殿前之局部栏杆,作大片朝雾笼罩,以显祥瑞之气。 ? 此卷引首为篆书大家吴让之所题,拖尾更有朱彝尊、潘耒、汪琬、毛奇龄、徐釚、陶澄、汤右曾、何金骧等诸名家题跋。其中朱彝尊、潘耒、汪琬、毛奇龄、徐釚都是起自康熙十八年(年)己未博学鸿词科,与乔莱年谊深厚,乔莱居官京师时,于宣武门外斜街之南辟一峰草堂为寓所,博鸿同年常聚会于此,赏花论诗,觞咏竟日。乔莱于诸友之中,与朱彝尊、潘耒二人尤为至交。乔莱病逝,朱为之撰墓表。其墓志铭则出自潘耒手笔。他们对于乔莱为河工事敢于直谏的行为极为钦佩敬仰,点赞方式就是作诗,纷纷落笔歌颂其功绩。潘耒赞他“白田先生仁且勇,致君尧舜怀丹诚。不忍灾黎填巨壑,敢以赤手批长鲸”,同时也对其遭遇深表同情和愤慨:“铄金销骨古一辙,白璧竟点蝇营营。”汪琬则以“不如典朝衣,徜徉水云间,轻挠纵所如,卧看江南山。”聊以安慰,可见此时乔莱由于反对河臣之策饱受排挤而不得不罢官归乡。 ? 而禹之鼎与宝应乔家实有很深的渊源。禹之鼎少年时先被兴化李春芳的后裔收为“司画青衣”,后入兴化吴元履府中作书童。吴甡和李春芳嫡曾孙李清曾与乔莱父乔可聘同朝为官,又都是亲家。康熙十四年(),乔莱居家丁忧。这期间,乔家与兴化李、吴二家来往较多,禹之鼎与之结识也当在此期间。禹之鼎34岁入京师,康熙二十年()任鸿胪寺序班,以画供奉入直畅春园,成为宫廷画师,美术史家普遍认为就是由乔莱举荐的。此时乔莱官翰林院编修。次年()滇黔补行乡试,乔莱奉命主试广西,而禹之鼎则随汪楫出使琉球,专司绘像,从此名播中外。 ? 禹之鼎也曾在乔莱门下作食客,教授其子学画,常为乔氏父子画像。据统计,海内外公私所藏禹之鼎七十余幅作品八成以上为肖像画。禹之鼎的肖像画,很少无背景的单身立、坐像,正襟危坐,一味端肃,而往往把人物置于特定的情节、环境之中,展现主人公其时的具体活动和生活环境,力求如实地反映他们的行动举止和思绪心态,因此,作品富有真实性和亲切感,而少人为雕琢或理想化、概念化的痕迹。此幅《侍直图》是其用力最多,表现最为深刻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由于他将人物放在了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反应了特定的历史事件,颂扬人物为治水而敢言直谏的高尚情操,大有以画立传之意,其历史价值也是肖像画中极少见的。 ▲袁江《秋江晚泊》绢本设色立轴 尺寸:×96cm 钤印:文涛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76。 在这批藏画中还能见到另一位扬州本土画家的作品,袁江极具代表性的山水楼阁界画《秋江晚泊》。袁江,字文涛,号岫泉。江都人,擅画山水楼阁,长于山水楼阁,精湛绚丽,能粗能细,在文人画盛行的时代,他却以独具一格的山水楼阁界画立足画坛,将元明两代业已衰落的界画发展到了新的高度,被推为清代第一。据《扬州画舫录》载“(袁江)初学仇十洲,中年得无名氏临古人画,遂大进。”雍正时,供奉宫廷。与其侄袁耀齐名。他二人曾受扬州的山西盐商的聘请,到山西作画,作品在北方流传较多。 ? 此幅《秋江晚泊》采用三段式构图,整个画面构图繁复,场面宏大,远山连绵,山石巨岭之间茅屋若隐若现,近处楼台殿阁,重檐攒顶,古树环绕,中间一水相隔,画舫中人影攒动。将雄伟壮阔的山色与富丽堂皇的楼阁融为一体,细致处,飞檐上的吻兽、船舱中的人影都清晰可见。 ▲文徵明《高山流水图》设色绢本立轴 尺寸:×61cm 钤印:徵明 出版:1.《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17;2.《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六十五期年,P1。 青绿山水在文徵明多貌而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尤为称道,清恽正叔在《南田画跋》中评价文氏着色为“古澹明洁”。文氏青绿着色有两种,一种是浓或较浓,色彩明丽,表现出山石苍翠欲滴的生机。另一种是敷色淡雅,有透明、湿润、缥缈之感。本件《高山流水》为第一种。敷施青绿,色不淹墨,绢面之上石绿、石青、赭石相互渗合,清润、雅丽,近景高士身着朱砂儒衣色彩尤为明洁耀眼,高士坐于山川水景劲松之间,独抚丝桐,琴声画意——高山流水,在浓烈的色彩中清旷超脱。整幅画面构图缜密,以水墨为骨,多用中峰,在用笔上即没有细笔中单纯的细谨微淡,也不像粗笔那样一味雄浑粗旷,起收笔皆很圆润,工整严谨,稳健秀润。 ? 此画虽为重彩,却能展现清新淡雅的韵味。此种韵味正是文氏山水独树一帜的精妙之处,文氏山水首先继承参考赵孟頫的浓丽设色法,再吸收“元四家”的浅绛法,形成自己的设色法,他不像元四家那样忽略色彩,而是提高色彩的地位,将其看作是补笔墨不足的重要组成部分,将适应宫廷贵族趣味的浓艳着色法转变为与文人相一致的清丽雅致的着色法,使得文氏山水在着色上取得了突出了成就。除却笔、墨、色的成就之外,画跋中的七言律诗中直发作者文人清雅孤寂的感怀,诗抒心意画意有诗,书风俊逸,浑然天成,亦可见文徵明诗、书、画、文皆能全才的实至名归。此件佳作中可见一斑。 ? 除了画作,寒英馆收藏的书法也颇具特色。此次即将露面的就是晚明两位重要书家,董其昌和黄道周的书法立轴。董书优雅流畅,黄书跌宕多姿。 ▲董其昌《草书五言诗》绫本 尺寸:80.5×26.8cm 钤印:太史氏(白)、董氏玄宰、玄赏斋、张则之 出版:1.《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31;2.《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六十五期年,P7。 董其昌,字玄宰,号香光,松江华亭人。万历十七年进士,授编修,官至南京礼部尚书,太子太保。谥文敏。明末公认的海内文宗、书坛祭酒,执艺坛牛耳数十年。初学《多宝塔》,行草宗二王,同时也受米芾影响,大草则法怀素。虽然生活在赵孟頫、文征明书法盛行时代,他的书法综合了晋、唐、宋、元诸家书风,自成一体。 ? 从这幅《草书五言诗》立轴,笔划瘦劲流畅,竖划弧度向内略带米芾风采,克制的连丝,从容的转笔,典正优雅,秀逸出尘,风华自足,章法上字距疏朗,不经意间表现出一种闲适的气息,再看诗文内容“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唐代贾岛的《剑客》配上董字更有潇洒的韵味。短短一首五言诗,数次出现枯笔和破笔(他称之为“生”),这正是董其昌师古却并不泥古的体现,与追求完美的传统帖学的不同,就是这个“生”字使他的字更有秀色而无俗态。 ▲黄道周《行书五言诗》水墨绢本立轴 尺寸:×55cm 钤印:□□先生、一凤五化、五伐三洗亢复来 出版:1.《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34;2.《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六十五期年,P7。 黄道周,字幼平,漳浦人。天启二年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科。官至武英殿大学士,明亡被俘,壮烈殉国,谥“忠烈”,徐霞客评他“字画为馆阁第一,文章为国朝第一,人品为海内第一,其学问直接周、孔,为古今第一”。与董其昌终其一生孜孜不倦的探索相比,黄道周从未把书法研究作为追求,在他的《书品论》中,开篇即说:“作书是第七、八乘事,切勿以此关心。”然而其书法成就不亚于晚明任何一位书家,他的楷书上追魏晋,功底扎实,尤熟异体字,下笔果敢,沉着凝练。 ? 此幅《草书自作诗》立轴是他极具代表性的草书作品,笔画穿插盘绕,笔锋翻折盘旋,与二王一脉的书家显然不同,侧锋起笔,翻折转笔,峻利异常,取法高古。同时他的行笔速度非常快,时方时圆,斩截飞动,迅疾准确,毫无迟滞,时有飞白,自然错落,跌宕多姿。从个体看,其结字几呈隶势,斜画紧结,扁平右抬,字间紧压,字势呈右抬横向,字密而行距疏,形成自上而下盘旋缠绕、迂回曲折、一泻千里的形态,浑然天成。这正是他取法钟繇、索靖等魏以前书家的,包括古隶的一大突破,在帖学式微的晚明时代确立了新的书法审美取向。 ?更多寒英馆拍品赏析? ▲上官周《事到成功图》绢本水墨 诗堂:22.5×23.5cm;画心:47×23.5cm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63。 ▲徐枋《寒林烟雾图》水墨绢本立轴 画心:34×49.2cm;诗堂:33.8×48.5cm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63。 ▲任熊《博古山水》设色纸本立轴 尺寸:×51.5cm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 ▲王质、章声《花鸟一对》绢本设色立轴 尺寸:×41cm×2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60。 ▲巴慰祖《梅花》 尺寸:30×cm ▲周之冕《梅花双凫图》 尺寸:.5×59.3cm 出版:1.《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27;2.《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六十五期年,P5。 ▲长世《行书》扇面纸本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61。 ▲桑鹰《行书绿杨诗》扇面金笺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47。 ▲王云《山水》扇面粉笺设色 出版:1.《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47;2.《艺苑掇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六十五期年,P22。 ▲张风《山水》扇面金笺设色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23。 ▲王稺登《行书》金笺 15×46cm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23。 ▲天台等三人《行书水西诗》扇面金笺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37。 ▲孙雨《洛神像》绢本 尺寸:80×33.2cm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81。 ▲程璋《猴戏图》纸本设色立轴 尺寸:×90cm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 ▲强国忠《岳阳楼上闻笛声》 尺寸:29×30cm 出版:《寒英馆珍藏集》荣宝斋出版社,年版,P76。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rybw/8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PGA学生系列访谈九准毕业生访谈之伯
- 下一篇文章: 六一快乐,聊聊小时候喜欢过的那些国产动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