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书画大师唐云非常喜欢紫砂壶,共收藏了八把曼生壶,还将自己的居室取名为“八壶精舍”。

为世所珍的曼生壶为何如此受欢迎呢?这也许要从文人参与制壶说起。

清嘉庆宜兴窑杨彭年款紫砂飞鸿延年壶

故宫博物院藏

延年壶是陈曼生与杨彭年合作创制的18种壶式之一,

称作“飞鸿延年壶”

早期的紫砂壶完全是功能性的日用品,自洪武七年废龙团茶改散茶以后,用冲泡法替代煮茶法,它才逐步由日用品演变为艺术品。

宜兴紫砂器能发真茶之色、香、味。因而直到现在都备受饮茶者的青睐。

自唐代以来,一些文人雅士就喜欢参与到茶事中,文人茶艺对于茶叶、茶具、用水、火候、品茗环境都非常讲究。茶品喜用阳羡,汤清味醇,壶则以宜兴紫砂为尚,既无熟汤气又不夺香。

南宋赵伯骕绘《风檐展卷》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品茗环境则多选清雅场所,宜摆放书、花、香石、文具等清玩器物,与会茶友也需是品行高雅之人;文人茶艺的内容则以诗词歌赋琴棋书画清言对谈为主。

紫砂器质地古朴醇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非常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茶艺之事也被视为风雅之举。

文人对紫砂茶具的深爱笃好,促成了文士名流与制壶名手的交游往来,或谈壶论艺,或以书画诗词亲自介入紫砂茶器的设计创作。

陈曼生像

清中期,能书善画的艺术通才陈曼生即是其中杰出代表,他承前启后,鉴古开今,把文人参加紫砂创作的活动提高到了前无古人的境界。

在他出任知县时,对紫砂茗壶发生兴趣,设计了茗壶造型十八式,每个式样都自撰题铭,或亲自执刀,或有幕僚镌刻,再交由当时的制壶名手杨彭年、杨凤年兄妹亲手制作的十八种经典紫砂壶款式,因陈鸿寿字曼生,故名“曼生十八式”或“曼生壶”。

曼生十八式

作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以自身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取法自然现象,生物形态,实用器物,古器文玩等,并能准确提炼所描写对象的特质,用于十八种壶式的设计,把金石、书画、诗词与造壶工艺融为一体,开创了文学书画篆刻与壶艺完美结合的先河,创造了独特的壶艺风格,曼生壶在壶史上留下“壶随字贵,字以壶传”的经典名言。

清代万堂翰、陈鸿寿行书七律扇面

故宫博物院藏

陈曼生本人是篆刻大家,又精于书画,他将文人意趣注入紫砂制器中,其壶制形式雅而不俗,壶身的铭文镌刻更是雅韵横生。他不仅将紫砂工艺与文人的风雅生活密切结合,而且极大地带动了紫砂壶上的铭刻和款署名盛行,使壶艺中的书法铭文潮流延续至今。

清代陈鸿寿印鉴万卷藏书宜子弟

上海博物馆藏

观复博物馆追慕前人佳器,与紫砂宗师顾景舟嫡传、景州遗法紫砂制作大师葛韬联名合制紫砂将军杯,并特别推出杯身铭文定制服务。

《国宝》截图

马未都先生在《国宝》和广西卫视的《收藏马未都》栏目中使用的即是此款定制将军杯。

此款将军杯,将大将风范呈现于寸器之中,杯盖似军帽,堂堂正正。

杯钮一圈回纹装饰,衬托正上方的“将”字,突出体现将军杯的特质。

杯身圆润自然,保温时间久,造型颇有“大肚能容”的将军风范。

杯把似牛耳,有将军“执天下牛耳”之意。

底款观复博物馆“观”字款识。

另有制壶名家葛韬之印。

定制数量需10个起定,字数需8个字以下,字体支持宋体、楷体、行楷,刻字区域仅限杯腹。更多定制细节请联系客服详细咨询。

刻字样品图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惠购。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pzff/8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