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主题:

18世纪法国绘画、观众与公共生活

暨托马斯·克洛《18世纪巴黎的画家与公共生活》中译本发布仪式

主讲人:

刘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

张晓剑(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

主持人:

沈语冰(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特聘教授)

与谈人:

张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宋炀(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

王维嘉(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时间:

年4月16日19:00-21:30

地点:

腾讯会议号:--

bilibili直播间:

主办单位: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研究中心

协办单位: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与会人简介

沈语冰

沈语冰,艺术史和美学学者,现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其著作《20世纪艺术批评》《图像与意义》均获教育部优秀科研成果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执行主编“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已出版33种),主编中英双语集刊《艺术史与艺术哲学》,独立或合作译有《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现代生活的画像》《现代艺术:19与20世纪》等20部。新著《图像与爱欲:马奈的绘画》《塞尚研究》,即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刘超

刘超,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山大学外国哲学专业硕士,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美学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比较诗学和西方现代艺术理论与批评。在《读书》等杂志发表文章二十余篇。译有《18世纪巴黎的画家与公共生活》(合译)。

张晓剑

张晓剑,浙江大学哲学博士,温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瓯江特聘教授,主要从事西方现当代艺术批评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含在研与结项项目);在《文艺研究》《美术研究》《新美术》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3篇被中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合作主编《20世纪西方艺术批评文选》;独立译有《专注性与剧场性》,合作译有《艺术与物性》《杜尚之后的康德》),三部均收入“凤凰文库”。担任浙江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艺术学理论学会常务理事。

张颖

张颖,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艺研究》副主编,艺术哲学与艺术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主要成果有:专著《存在主义时代的理论与艺术》、《意义与视觉:梅洛-庞蒂美学及其他》,译著《大象无形》(Lagrandeimagen’apasdeforme)、《意义与无意义》(Sensetnon-sens)、《图说世界哲学通史》(Histoireuniverselledelaphilosophieetdesphilosophes),主编《文艺研究小丛书》。

宋炀

宋炀,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CSSCI核心期刊《艺术设计研究》副主编,清华大学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培博士,英国伦敦时装学院访问学者;专注中外服装史、中外设计史、丝绸之路中外纺织文化交流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3项、教育部社科基金2项、北京市社科基金3项;在《装饰》《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等核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时尚文化的启蒙时代:18世纪法国宫廷女装文化》《时尚·道法自然》《中外设计史》等专著译著六部。

王维嘉

王维嘉,年3月生,年毕业于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主要研究康德哲学和艺术哲学。

论坛简介

作为欧洲最早在世俗场所向所有民众免费开放的大型展览,18世纪法国沙龙展构成当时公共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现代艺术的发源地。在沙龙展上,绘画从宗教、国家权威的附庸中脱离,获得某种自主地位;观众则主要以审美态度观看绘画。现代意义上的绘画与观众由此诞生。如何看待18世纪法国绘画与观众的关系?如何理解启蒙时代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美国著名艺术史家托马斯·克洛(ThomasCrow)和迈克尔·弗雷德(MichaelFried)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富有张力的视角。

作为艺术社会史的代表人物,托马斯·克洛在《18世纪巴黎的画家与公共生活》一书中梳理了法国沙龙展的历史、沙龙观众的谱系,深入讨论了法国艺术的公共舆论、官方机制和绘画风格的相互影响;迈克尔·弗雷德在《专注性与剧场性:狄德罗时代的绘画与观众》中以绘画与观者之间的关系为线索,揭示当时画作与批评背后隐含着的“反剧场性”理想,重构了狄德罗时代的绘画本体论。

本次论坛以“18世纪法国绘画、观众与公共生活”为主题,由《18世纪巴黎的画家与公共生活》译者刘超博士、《专注性与剧场性》译者张晓剑博士作主题发言。并邀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张颖、北京服装学院副教授宋炀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王维嘉作为与谈人,纵论18世纪法国的绘画、思想和文化生活。

编辑

鲍紫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pzff/8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