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临床最常见的内科疾病之一,近年来,国内外已对此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诊疗标准与共识意见,而作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病种之一,中医药诊治CSG在诸多方面亦有不少进展。年开始,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组织成立全国专科专病“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协作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起草小组,依据循证医学的原理,广泛搜集循证资料,并先后组织国内中医消化病专家就CSG的证候分类、辨证治疗、诊治流程、疗效标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按照国际通行的德尔斐法进行了3轮次投票,制订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草案)”。年10月16~19日,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21届全国脾胃病学术会议在深圳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中医消化病学专家对共识意见(草案)再次进行了充分地讨论和修改,并以无记名投票形式通过了《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现将全文公布如下,供国内外同道参考,并冀在应用中定期修改,不断完善更新,以加强其实用性和指导性。 1概念及主要发病机制 1.1定义 CSG是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非萎缩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同属慢性胃炎范畴。CSG无典型及特异的临床症状,大多数患者表现为消化不良的症状,如进食后觉上腹部饱胀或疼痛、嗳气、反酸等。该病属于中医学“胃痞”、“胃痛”的范畴。 1.2流行病学 该病患病率极高,在各种胃病中居于首位,约占接受胃镜检查患者的80%~90%,男性多于女性,且其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有所升高的趋势。 1.3发病机制 CSG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为物理性、化学性及生物性有害因素持续反复作用于易感人体即可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已明确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杆菌(Hp)感染、胃黏膜理化损伤因子、免疫因素、十二指肠液反流、胃窦内容物潴留、细菌病毒和其毒素等。 1.4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该病发生主要与饮食、情志因素、感受邪气、禀赋不足等有关。饮食不节、烈酒、辛辣之品等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浊内生,阻滞气机,或郁久化热伤胃,胃失和降致痞满、胃痛、呕吐等症。恼怒伤肝,肝木横逆,胃气受扰,或忧思伤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乃作胃痞、胃痛。饮食不洁,邪(主要是湿邪、热邪)随口入,侵犯脾胃,运化失职,纳降受碍,气机不畅,胃失和降致痞满、疼痛、呕吐等症。脾胃禀赋不足,或长期饮食不节,或年高体衰,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无以运转气机、水湿,致气滞、湿阻、血瘀,胃失和降,故作痞满、疼痛。该病病位在胃,与肝、脾两脏关系密切。CSG的基本病机是胃膜受伤,胃失和降。 2诊断 2.1临床表现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部分CSG患者无任何症状。有症状者主要为非特异性消化不良,表现为反复或持续性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无明显节律性,一般进食后较重。其次为食欲下降、嗳气、反酸、恶心等消化不良症状。CSG与消化不良症状并非密切相关。内镜检查和胃黏膜组织学检查结果与症状的相关分析表明:CSG患者的症状缺乏特异性,且有无症状以及症状的严重程度与内镜所见和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性。 2.2相关检查 CSG的确诊主要依赖内镜检查和胃黏膜活检组织学检查,尤其是后者的诊断价值更大。建议将胃镜检查作为CSG诊断的首要手段。组织学检查对CSG的诊断,尤其是判别慢性炎症的程度、炎症的活动性、有无伴肠上皮化生(IM)、有无Hp感染以及排除萎缩性性胃炎及早期恶性病变有重要意义。 2.3诊断标准 ①以反复或持续性上腹不适、饱胀、钝痛、烧灼痛,进食后加重,伴嗳气、反酸、恶心、纳差等为临床表现;或伴上腹部压痛; ②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检提示慢性活动性炎症征象; ③B超及其他检查(如CT)排除肝胆病及胰腺病等。 慢性胃炎的诊断应包括病因、病变部位、组织学形态(包括炎症程度、活动性以及有无Hp等),并对各种组织学形态程度进行分级(无、轻、中、重)。与组织学平行,对内镜所见也进行分类诊断及分级。 2.4中医病名 以餐后饱胀不适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痞满”的范围,可命名为“胃痞”。以上腹痛为主症者,应属于中医“胃痛”范畴,可命名为“胃痛”。 2.5证候分类标准 (1)脾胃气虚证 主症:①胃脘胀满或胃痛隐隐;②餐后明显,饮食不慎后易加重或发作。次症:①纳呆;②疲倦乏力,少气懒言;③四肢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⑤脉沉弱。 (2)脾胃虚寒证 主症:①胃痛隐隐,绵绵不休;②喜温喜按,劳累或受凉后发作或加重。次症:①泛吐清水;②神疲纳呆,四肢倦怠;③手足不温,大便溏薄;④舌淡苔白;⑤脉虚弱。 (3)肝胃不和证 主症:①胃脘胀痛;②痞塞不舒,情绪不遂时易加重或复发。次症:①两胁胀满;②纳少泛恶;③心烦易怒,善叹息;④舌淡红,苔薄白;⑤脉弦。 (3)脾胃湿热证 主症:①脘腹痞满;②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或数。次症:①食少纳呆;②口干口苦;③身重困倦;④小便短黄;⑤恶心欲呕。 (5)胃阴不足证 主症:①胃脘灼热疼痛;②胃中嘈杂;③舌红少津或有裂纹,苔少或无。次症:①似饥而不欲食;②口干舌燥;③大便干结;④脉细或数。上述证候确定:主症必备,加次症2项以上即可诊断。 3治疗 3.1辨证治疗 (1)脾胃气虚证 治法:益气健脾,和胃除痞。主方:香砂六君子汤(《医方集解》)加减。药物:党参、炒白术、茯苓、法半夏、陈皮、木香、砂仁、炙甘草。 (2)脾胃虚寒证 治法:温中健脾,和胃止痛。主方:黄芪健中汤(《金匮要略》)合理中汤(《伤寒论》)加减。药物:黄芪、桂枝、干姜、白术、法半夏、陈皮、党参、茯苓、炙甘草。 (3)肝胃不和证 治法:疏肝和胃,理气止痛。主方: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药物:炒柴胡、香附、川芎、陈皮、枳壳、白芍、炙甘草。 (4)脾胃湿热证 治法:清热除湿、理气和中。主方:连朴饮(《霍乱论》)加减。药物:黄连、厚朴、石菖蒲、法半夏、黄芩、芦根、茵陈、生薏仁。 (5)胃阴不足证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主方:益胃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物:北沙参、生地、麦冬、白芍、佛手、石斛、甘草。 3.2随症加减 胃胀明显者,可加厚朴、枳实;胃痛明显者,可加郁金、元胡;反酸者,可加海螵蛸、煅瓦楞子;纳食减少者,可加鸡内金、神曲;虚寒明显者,可加熟附子、肉桂(焗服)。 3.3中成药治疗 ①香砂六君丸:每次10g,每日2次;胃乃安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复方田七胃痛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补中益气丸:每次10g,每日2次。适用于脾胃虚弱证。 ②香砂养胃丸:每次9g,每日2次;温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香砂理中丸,每次10g,每日2~3次;湿寒胃痛颗粒:每次3g,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虚寒证。 ③气滞胃痛颗粒:每次5g,每日3次;胃苏颗粒:每次15g,每日3次;金佛止痛丸:每次5g,每日3次;元胡止痛片:每次2片,每日3次;三九胃泰颗粒(无糖型):每次2.5g,每日2~3次;荆花胃康胶丸:每次2粒,每日3次;枳术宽中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达立通颗粒:每次6g,每日3次。适用于肝胃不和气滞证。 ④胃热清胶囊:每次2~4粒,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湿热证。 ⑤养胃舒胶囊:每次3粒,每日2次,适用于胃阴不足证。 ⑥加味保和丸:每次6g,每日2次,适用于湿滞食积,脾失健运证。 3.4其他疗法 针灸治疗CSG是目前主要的外治法之一,具有经济、方便、安全的优势,一些临床报道证明针灸对胃肠道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尤其对胃动力具有良好的双向调节功能,可能是改善CSG症状的病理基础,但同样缺乏严格的RCT证据。体针疗法取穴中脘、内关、胃俞、足三里等,根据证型可适当加减。如肝胃不和,可加肝俞、太冲、行间;脾胃虚弱,可加脾俞、气海;胃阴不足,可加三阴交;虚证用补法,其他证型用平补平泻,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3~5天。 4诊治流程 师资更权威 我们聚集了一大批医师资格考试培训界精英,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信息准确,拥有经过实践检验的名师阵容。 教学更务实 教学以考核大纲为核心,以教材为基础,按章节划分课时,对内容进行全面、系统讲解,帮助考生梳理知识脉络,形成知识体系;圈点出教材的重点和考点,缩小复习的范围,帮助考生有效应对考试。 培训更专业 同步练习、历年真题、面授实操、全真模拟题相结合,以试题强化课本,以课本结合试题,反复练习,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并锻炼考场思维。 信息更精确 提供各种有关考试的最新信息(大纲、复习资料、教材、报名、考试动态、考分查询等),帮助数以万计的考生顺利通过医师资格考试。 资料更权威 提供不同于市场上其他版本的内部辅导资料,内容简洁,命中率高,是考生顺利过关的有力武器。 服务更周到 组织专家团队采取现场答疑、电话答疑、网络在线答疑等多种答疑方式,及时解决考生的疑难问题,指导考生备考。 通过率更高 万恩思特教育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一年一个台阶,通过率年年攀升,已成为中医培训界通过率最高的培训机构之一。 专业医学培训机构 全国统一 -- 地址一: 烟台市莱山区观海大厦A座14 22楼 地址二: 威海市环翠区海滨北路9号海港大厦8楼 TEL/- 地址三: 湖北省卫生计生宣传教育中心武昌区东亭路5号 TEL:() 官方网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yfyl/8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医圣张仲景的一个老方子,根治老胃病,慢性
- 下一篇文章: 慢性胃炎胃粘膜充血伴糜烂,中医治宜疏肝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