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是北宋书壇“四大家”之一,但却是唯一在草书上执牛耳者。汉唐草书为鼎盛期,张芝张旭怀素等群峰并峙,光彩照人。而宋一代书法虽以尚“意”、重“韵”为基,然大草狂草发展式微,出类拔萃者不多。黄庭坚草书可说是一枝独秀,是汉唐继承者而又生面新开,变化多端,神韵绝俗,自成体系,以至成为足以同汉唐大师並列的宗师级代表人物。但说到行书,我认为,黄山谷则只能称是一派一家耳!宋四家其他三家,苏米蔡的行书个个了得,欧阳修王安石及奸相蔡京,皇帝赵佶、赵构,以及南朝辛弃疾陆放翁等等,行书也都是个顶个的高手。即便如此,黄的行书仍占一席之地,亦可说道说道。以他的《松风阁诗帖》为例,既然被称为“天下第九行书”,应该说达到了一定的艺术高度。

《松风阁诗帖》,是黄山谷57岁时所书的自家诗。鄂州樊山风景如画,他与好友张耒等游览之际,眺望远处一座巍峨阁楼,欣喜之余,遂命名为“松风阁”,並赋诗一首书录下来,不曾想,书文双绝,遂成千古名作。

为加深对《松风阁诗帖》的理解,浏览了其他黄的大字行书碑帖。印记深的是《范滂传》、《砥柱铭》、《刘禹锡经伏波神祠诗》、《为张大同书韩愈赠孟郊序後记》、《幽兰赋》、《寒山子庞居士诗卷》、《华严小疏》……,还有他的行书题跋写识,如《黄州寒食帖》、《诸上座》跋文,等等,长枪大戟,纵横不羁,英姿豪迈,温秀萧散,代表黄公行草的艺术高度。他的这些中晚年作品,虽各有姿态,存细微差别,但总体风格一致,艺术水准相当。

有学者、藏家把《松风阁诗帖》作为黄的代表作,称为“神品”,又将其列为“天下第九行书”,我以为严谨、准确度欠失。一般而论,古代收藏具有极大的私密性,一件优秀作品被私人密存,往往传续子孙,难见天日,“小圈子”内观赏,传播力毕竟有限。而当少数作品被大名头的人看见,题跋褒扬,大力推荐,誉满天下,其实还是一叶障目,毕竟那是一个人所见众多数量真迹不易。不像现在上网一搜,碑帖丰富,便于鉴评比较!我拿《松风阁诗帖》与他的其它作品作一番比对发现,水平确实不相上下。甚至象《黄州寒食诗帖跋文》、《诸上座跋文》来看,反觉得跋文更见性情,更加率意,水平突出一些。当然,这也属于自己的一点识见,因为我不太主张经典书法作品分出第一第二来,只能说大约在一个层次、一流水准尔!

《松风阁诗帖》属幸运之帖,让那么多人推崇膜拜,宋代就有人欣赏题记,至元代鲁国大长公主祥哥刺吉(元顺宗之女、元武宗之妹),在至治三年(),召集文官及文人名士举行一次雅集,欣赏她的收藏,其中就有这件《松风阁诗帖》,有十多个名人为此卷题跋,明清又有多人续题,扩大了此帖的影响。但,它有无精彩之处呢?

黄庭坚曾述说自己笔法的开悟之道,“元祐间书,笔意痴钝,用笔多不到。晚入峡,见长年荡桨,乃悟笔法。”我们观察《松风阁诗帖》,是否也有点“荡桨”的感觉呢!他在看似挺拔遒劲的笔画中,增加了“波动起伏”,长笔画摆动越发明显。明代徐渭的笔画也波动,但那是在疾风骤雨中而成,而黄庭坚则是在悠游自在中显现,不俗不野,文气十足,书卷气浓郁,这就是《松风阁诗帖》一个鲜明的艺术性。

再就是,完美体现出黄山谷独创的“放射式”体样。其结体擅取竖式斜势,欹侧生涩,长线短笔,揖让有序。体式中宫紧敛,手足长舒展丰润,纵横恣肆至驰极。短笔画道写的沉稳、浑厚,锐硬中含韧性,成熟且精到。而枯笔飞白松动灵致,字体大小参差披拂,典型的用笔与结体,一以贯之的章法,仿佛见到山谷先生,风日晴暖,策杖扶蹇蹶,雍容林丘之下,清江白日之间,神情颠倒,天趣盎然。“笔端悟得真三昧,便是如来不二门”,此时黄家行书已然超尘脱凡,飘然世外。

黄此行旅应是寻访缅怀先师东坡先生遗迹而来。《松风阁》诗、书,赞颂山景高阁的同时,有一种淡淡的幽思,苏公已逝,知音不再,感伤悲情……,还好,《松风阁诗帖》成就一段千古佳话,让后学晚生为此激动不已!

本文由侯和平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yfyl/10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