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故事之三巍巍书台山
曹魏正元二年(),皇甫谧从河南新安返回故乡灵台的时候,正是四月暮春,绿油油的野草在和风中轻快地舞蹈,一条大路弯弯曲曲通向远方,清澈明净的达溪河蜿蜒向东流去,两岸垂柳绿得像一堆一堆的浓云。比起二十五年前少小离家时候的轻狂和浪荡,现在他身上只剩下劫波渡尽后的淡泊与安谧。一年之后,移居达溪河东岸一座小山读书著述,皇甫谧不会料到,这座原本平淡无奇的小山峁,会因为他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永不褪色的亮点,吸引了众多的人们一再前来拜谒。 时间悄然过去一千七百多年,又是一个暖风和煦的春天,从小城出来不远,我一眼便望见了这座被后人称为书台山的小山峁。一种从内心深处肃然涌起的崇敬,一下子把我带到了那分崩离析的魏晋年代。 世家出身的皇甫谧,自号玄晏先生,东汉建安二十年()生于今天灵台县朝那镇皇家湾,西晋太康三年()病逝于灵台张鳌坡,终年六十八岁。儿时母亲早逝,过继给叔父,十几岁时随叔父一家迁居河南新安,四十岁奔丧返回到灵台故乡。他自小游荡无度,不思读书上进,二十岁那年受叔母任氏训诫,始发奋用功,经过二十五年寒窗苦读,终于通晓百家之言,成为一位多才多艺的学者。最初,他致力于文史,有《帝王世纪》和《高士》《逸士》《列女》三传、《玄晏春秋》闻名于世。随着声名渐隆,西晋朝廷多次征召其入仕,但却都被他婉言谢绝,隐居书台山终老一生。据《晋书》记载,他干过一件十分书生意气的事:手边的书不够读,他将目光投向皇家图书馆,上书晋武帝请求借书。晋武帝虽为他多次避召不悦,但却欣然借书一车,也真够名士风度。所以说成就皇甫谧这样一个学者,固然应该记住书台山,那位可同三次搬家的孟母齐名的任氏和豁达大度的晋武帝也是不应该忘记的! 顺着弯弯曲曲的青石小径登山,山间莺歌燕舞,泉响虫鸣,感觉这书台山分明有了生命。皇甫谧多次避诏不仕,固然有他对当时黑暗时局的深恶痛绝和极度反感的一面,而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他深怀安贫乐道、不求闻达的思想情操。但命运却注定不让他在甘于清贫中埋没于芸芸众生,就在四十二岁那年,由于身体孱弱,寒风侵袭,患了严重的风痹症,双耳失聪,饱受病魔缠身之苦。他没有向命运低头,相反这场灾难更激发了他强烈的斗志,他毫不气馁向苦难的命运吹响了进军的号角。《针灸甲乙经序》说:“夫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由此开始,他痛下决心,勤求古训,悉心钻研医学,终于开百世之先创立了针灸之术,一部使他流芳百世的著作《针灸甲乙经》由此而产生。这部书作为世界上第一部针灸学专著,直到今天,中国和世界针灸学会仍将之作为必读的参考书,他也被后人尊为“针灸鼻祖”。 早在明万历年间,这座小小的书台山,就已被时任灵台县令张凤池命名为“书台月朗”,列入了“灵台八景”。而今皇甫谧住过的草庐早已被岁月之水淘尽,惟有四五株翠柏巍然挺立,似乎在讲述此山的沧桑往事。柏下一方巨石,是他研习针灸以自身作实践的地方,人称“试针石”,今人王宏谋先生所做《皇甫谧先生试针图》形象地再现了这一情景。今天追寻“书台月朗”美景的人越来越多,到此一游无不如痴如醉。我想,与其说是书台月朗的美景吸引了人,倒不如说是皇甫谧身残志坚、敢于担当,一心为人类健康谋取福祉的精神感动了人。那满山的月华,分明就是皇甫谧伟大人格的缩影。所以清朝灵台县令苏履吉《书台月朗》写诗赞曰:“山中谁筑读书台,玄晏先生著作来。载籍兼修高士传,行踪不与俗人猜。天还有意怜衰草,云自无心锁绿台。几度登临深敬仰,长留明月共徘徊。” 皇甫谧走入公元三世纪的月光里就再也没有回来,留给后人的,只是一个需要永恒仰望的背影。后世追慕针灸鼻祖的人们,无不将书台山作为一个必须亲自踏访的地方,每每登山凭吊,无不感慨万千,唏嘘难止。 举凡为人尊崇的中外名人,后世都相传着一些他们的逸闻趣事,李白折辱杨国忠高力士,苏东坡与佛印和尚斗诗斗智,这些趣闻历史上不一定确有其事,但在面孔刻板的正史之外,更增添了名人无穷的魅力。关于皇甫谧的逸闻趣事就有不少,每每读到,无不让人发出会心一笑。一个故事说皇甫谧表弟梁柳被任命为城阳太守,众人皆携老扶幼村口相送,唯有他不来,别人劝他为其饯行,他不动声色说:“梁柳为布衣之人时,来我家我送迎不出门户,就咸菜吃粗粮,如今梁柳做了太守,如果酒肉饯别,岂不是看重了城阳太守而轻视了梁柳吗?”另一个说寒门出身的文人左思的《三都赋》问世之初,遭到别人的讥讽,著名文人、《文赋》作者陆机就曾笑其只可用来盖酒坛子。在张华推荐下,皇甫谧欣然为之作序,文坛上因此有了这篇与正文互相辉映、堪称“双璧”的《三都赋序》,留下了“洛阳纸贵”的千古佳话。还有一个讲的是正始九年,皇甫谧梦见大将军曹爽被诛杀,他和别人说起此事,人皆以为曹爽掌大权握重兵,无人敢图谋他,皇甫谧则认为曹爽早已不得天时地利人和,横祸只在朝夕。果然不久,魏权臣司马懿趁魏齐王曹芳和大将军曹爽离京祭陵时,诛杀曹爽兄弟三族,制造了骇人听闻的“高平陵事件”。这些故事逸闻或使皇甫谧高尚的人格和不攀附权贵的品性跃然纸上,或证明皇甫谧文采出众在当时几乎已经是执文坛牛耳,或表示皇甫谧对当时政治形势有着敏锐的观察和准确的判断,其过人的才智让人钦佩不已! 达溪河呜咽,书台山无语,灵台的春天还像魏晋时候那般缠绵。世间多的是名山大川,偏是这并不奇峭的书台山最叫人动情,在历史的风烟里守候着一个永不再现的高贵灵魂。 轻轻抚摩“试针石”,一种深深的崇敬油然而生。仔细检索古代中国文人,不是皓首穷经,奋力挤向官场,便是诗书自娱,遁世归隐,皇甫谧可以算得是一个超然在外的特例了。皇甫谧的意义在于:在为宦和归隐这两条道路之外,为中国古代文人找到了另一条成就自身的通途——把目光投向经世致用。凭这一点,我几乎要说皇甫谧很有一点中国文人身上所罕见的科学精神了。而在一千七百多年以前的西晋,那是一种何其可贵的魅力人格啊!可叹今之学者,研究皇甫谧莫不寻章摘句,忙于考证注疏,却独独忽视了先生这独具异彩的人格光辉。皇甫谧所开创的务实的科学作风,如果能为众多的仁人志士继承下来的话,那么中国也许会少一大批寻章摘句、皓首穷经的书虫,中国的历史也许会是另一番样子。如今关于皇甫谧的家世和出生地的争论日益激烈,我想,要有对皇甫谧对历史负责的精神,考证其真正的出生地是必须的,然而绝对不能为了发挥名人效应而歪曲历史。考证皇甫谧出生地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研究和开发皇甫谧文化,让针灸术和皇甫谧文化这国之瑰宝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时间进入二十一世纪,皇甫谧文化被空前发扬光大。在皇甫谧的故乡灵台县,乃至全省、全国和海外,对皇甫谧及针灸文化的纪念、研究、传承和开发在每朝每代从来没有停止过,今天更加蓬勃葳蕤。灵台县为了纪念家乡这位先贤,斥资修建的皇甫谧文化园,向世人展示了皇甫谧的伟大功绩。文化园内,高4米、周长27米的皇甫谧墓修葺一新,前树“皇甫谧之墓”碑,后立“皇甫谧传略”碑。皇甫谧墓最早见于文献是在《元丰九域志》中,这本书是北宋一部官修地理书,足可证明自明以来的历代《灵台县志》中有关皇甫谧墓的记载并非空穴来风。目前见于典籍记载的皇甫谧墓,只有这一处。苍松翠柏掩映之下的皇甫谧文化园,把一代医宗之魂留在了灵台,让那些侨居他乡的皇甫氏后人,让那些以名人为楷模、立志学术钻研的学子们,不远千里万里,慕名前来拜谒祭祀。 在书台山徜徉,针灸鼻祖的荣光在这里裸裎。古人讲学而优则仕,皇甫谧之学可谓优矣,然而却视功名富贵如粪土,他的多次避召不仕,不仅使西晋少了一个肠肥脑满的贪官污吏,更使中国多了一位伟大的医圣、文宗,医坛幸甚,人类幸甚!皇甫谧留给后人的最宝贵财富,应当是一种精神,其内在核心就是敢于担当、经世致用的务实作风和疗治伤病、解除疾苦的悲悯情怀,丰富了中华传统医学宝库,坚毅了中华民族不畏磨难的性格力量。 不管时光如何变迁,这种精神都是对炎黄子孙醍醐灌顶般的启示。 来源:灵台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欢迎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xgpw/8468.html
- 上一篇文章: 肠胃病很难治,但坚持吃它,很多人都治好了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