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田野碉楼古井hellip
白瘕风会出现什么状况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358318.html起凤环 是中山大涌镇所辖的一个小村,据该村《李氏族谱》载:明宣德五年(年)大岚李族第六世祖李云翠从岚田迁居于此,名竹仔林村。清道光初年,改称起凤环。-年期间,曾变更为旗北乡、新村大队、旗北村等,年成立起凤环社区至今。 图文:董朝朝 每个让我决定前往探寻的村子,都必定会有一个吸引我的理由,这次我选择起凤环,很大原因是因为:据说那里最近有成群结队的牛背鹭出没。在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里,出现“一行白鹭上青天”,或“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情景,与无数白色精灵相遇,那将是一场多么美丽的邂逅..... (以下两张图片来自“中山发布”)▼ 01起凤环岐阳街乘坐路公交,到起凤环站下,再往回走50米左右,即见到起凤环牌坊,这里便是整个村行之路的起点。牌坊上除了起凤环三个大字外,左右还分别书有“岐阳,瑞霭”。 ▼ 几条主要街道(起凤环正街、岐阳上街、岐阳中街、岐阳下街)自牌坊处向村子中心延伸而去,窄窄的石板路虽不宽敞,却完好地保存了古朴村庄的原始风味。▼ 岐阳上街▼ 岐阳中街▼ 镶嵌在路中央的墓碑 在这些看似普通的民居中,分散着数十座碉楼,据说起凤环村几乎每家都有华侨,村子富有,是盗匪垂涎的对象,但却从未遭受匪徒的洗劫,主要便归功于这些碉楼。 ▼ 起凤环正街98号 起凤环正街98号 岐阳中街与岐阳下街交接处 起凤环共4座中山历史建筑,其中岐阳街有3座。 岐阳中街20号,是一个五层的碉楼,编号A-DC-26,中山A级历史建筑。住在隔壁的阿姨说你是来这里拍照吗?你不如拍一下这座碉楼吧。 ▼ 阿姨说这家人远在国外,目前由亲戚代为看管,她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也从没有机会进去看看里面是什么样子。 这幢碉楼是前屋后碉的布局,若不是先从背后看到了碉楼再去找正门,你万不会想到,如此不起眼的门庭,背后居然隐藏着那么大一座碉楼。 ▼ 岐阳中街41-42号,编号A-DC-25,A级历史建筑。 ▼ 这幢楼的背面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棱角分明,让人记忆深刻。 ▼ 而此屋正是第66届夏威夷水仙花第一gongzhu张慧谕的祖屋,年她们曾回乡省亲。 ▼ 整个村子里最吸引人眼球的当属岐阳下街46-52号的一排民居,编号A-DC-24,A级历史建筑,这四幢老屋的屋顶分别塑有“福、禄、寿、喜”字,造型与风格完全一致,如同一胞所出的四姐妹,屹立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 47-48号是寿宅▼ 49号是福宅,它家门楣上也有灰雕,所以与其它几幢相比起来,显得更华丽一些。 ▼ 50号是禄宅▼ 51号是喜宅▼ 那么,这排房屋是不是同一家人修建的呢?如果按门牌编号顺序来读的话,应该是”寿福禄喜“,这与传统的“福禄寿喜”顺序似乎不太相符,所以我暗自猜想,会不会是按照房屋修建年份来确定谁是福,谁是禄,谁是寿,谁是喜的呢?当时刚好有三位阿婆坐在巷子里聊天,我本想上前询问,但见她们聊得很开心,不便打扰,就作罢了。 ▼ 后来再次经过时,阿婆们已散去,另有一阿伯坐在屋檐下歇脚。我便向阿伯请教此屋的历史以及是不是同一户人家的房屋,他说是不同人家修的,应该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了。不过对于这个答案我有点将信将疑,我觉得此排房屋看起来更像是民国期间的建筑...... 后我又绕到35-37号的正面去观看,问了住在34号的阿婆,因她不是本地人,所以也不知道太多关于这片民居的情况,她说这三家并非同一人家,但我看房子的整体风格很是一致,且是连在一起修建的,也是颇感困惑。 ▼ 漫步在这些民居中间,欣赏着村民们的小家天地:阳台上的雕花栏杆,屋顶的小兽,玩耍的孩童,长长垂下开花的球兰......都不过是寻常风景罢了,却让人感受到无比的愉悦。 ▼ 02老树林岐阳下街的隔壁,是个叫竹林里的地方,这里有一条斜坡石阶▼ 从竹林里俯瞰岐阳下街▼ 竹林里其实是可以通往山上的,不过我又望见不远处好像还有一个上坡口,便从阶梯折回岐阳下街,前行十余米,去到那个上坡口。 入口处有一对水泥门柱,门楣招牌上的字迹早已模糊,努力辨认依稀可见“起凤环学校”几个字;一条水泥斜坡蜿蜒着不知伸向何处,两边种满了芒果树,几个十一二岁的少年正躺坐在树荫下玩耍。 ▼ 我走上前去搭讪道:同学,请问这条路是通往哪里的? 答:上面的一所幼儿园。 我说:除了幼儿园,还有没其它风景呢? 答:还有......然后他们就吃吃地笑起来。 切,这帮熊孩子,吓唬我呢是吧?我可没在怕的!于是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行。 通过一个螺旋形的上坡,上至尽头,这便是传说中的起凤环学校。 ▼ 木棉飘絮 起凤环学校于年由旅外乡亲集资建成,年被日本飞机炸了左边的几个教室,变成危房,于年改建,由于当时物资缺乏,重建质量一般,所以很快又成了危房,年由旅外乡亲和本村村民捐款重建。年,起凤环小学与叠石、青岗小学合并为旗北小学,起凤环学校变身为起凤环幼儿园至今。▼ 由于是周末,校园大门紧闭,只能从外墙旁边窥探校内景色,依稀可见校内陈设。▼ 站在学校左侧的小路往山下眺望,村庄秀色一览无余,我暗自数了数:1,2,3,4,5,6,7.......光这一小片村屋里,已经有7座碉楼。 ▼ 沿此路步入学校背后,一大片草地跃入眼帘,各种植物在这里野蛮生长,恍如踏入一个天然植物园。 ▼ 开得最灿烂的植物当数这种叫假鹰爪的灌木,东一丛,西一丛,随处可见,细细一闻,还散发着新鲜西瓜般的清新香味,在这三十多度的炎夏里,颇有种让人望梅止渴的效果。 ▼ 假鹰爪初开时花瓣是绿色,慢慢才会变为黄白色,所以如果你不细看,很容易把一丛花当做一大片叶子而略过。 ▼ 假鹰爪的香味很淡,如不凑近,根本闻不到,然而此时,却突然有一阵很浓郁的香味抓住了我的嗅觉,于是我循着香味找过去,居然发现是一树开得异常繁盛的白饭树散发出来的,味道超级好闻!平时在城市里我也见过白饭树,但从没察觉它居然有这样好闻的香味,于是我再次凑上前去闻了闻,确定真是它发出来的,难道是因为野生的花开得特别浓密而导致? ▼ 在草地上,林子边,又陆续发现了以下植物。 ▼ 狗尾草开出了紫色的花儿,上面还有一只小虫虫哦! ▼ 正当我全神贯注拍摄的时候,突觉脚趾一阵痛痒,低头一看,大事不妙,我踩到了蚁穴!十多只蚂蚁正在围攻我穿着凉鞋的脚!.......妈呀,撤!遂仓皇逃走。心下暗自庆幸:还好不是红火蚁,下次再也不能穿凉鞋上山了! 草地通往一片森林,踩着没过小腿的野草往里走,发现这里确实是村民原来安葬先人的场所...... ▼ 然而我还是大着胆子逛了一圈,发现林子里有不少高大乔木:朴树、黄桐、木姜子、乌榄、楝叶吴茱萸...... 乌榄,曾是起凤环村的经济作物,它的果实可以制作成榄豉。但自上世纪80年代后,人们的嗜好开始变化,榄豉食用者减少,再加上乌榄树高,采摘困难,售后利润不足支付人工成本,它便慢慢成为非主流经济作物,日渐式微了。 ▼ 楝叶吴茱萸,秋冬季节它的叶子会变红,在山下望去,犹如朵朵霞云。 ▼ 如果再继续探林,或许可以发现这个林子更多的秘密,然而当天我穿的是凉鞋,我很怕突然窜出一条蛇就糟糕了,所以大致转了转,便匆匆离去。 下山回到入口处的时候,发现那几个少年已不知所踪,于是我便坐在他们当时玩耍的地方休息,回望岐阳下街,街景尽收眼底,坡下骄阳似火,酷暑难耐,坡上却凉风习习,通体舒畅......不得不说,这帮孩子还真会挑地方享受! ▼ 此时无意中往右边看了一下,透过几幢房屋,看到一片绿色的地面,咦,那不是篮球场么? ▼ 03梧桐街休息完毕,下得坡来,往岐阳街的尽头走去,果然,便见到一个大大的篮球场。▼ 少年们在打球,老人们在观望,好一幅其乐融融的画面。看到画面左上角的尖尖顶没有?那里就是起凤环幼儿园。 ▼ 穿过篮球场,一片密密麻麻的村舍迎面扑来,这一片区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梧桐街,一听到这个名字,自然便将它与“起凤环”的村名联系到了一起。 《诗经·大雅·卷阿》云: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俗话也有讲:种下梧桐树,自有凤凰来。 其实起凤环这个名字怎么得来的,目前尚无可靠说法,但是这个村子既有凤的元素,又有梧桐的元素(虽然是街不是树),也是容易让人浮想联翩了,总觉得他们之间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渊缘。 据说起凤环在建村之时,先有内村,再有外村,内村指的梧桐街,外村则是指的岐阳街及起凤环正街那一片。 梧桐街共有13条巷子,其中12条分别叫梧桐街1巷,梧桐街2巷,梧桐街3巷.....梧桐街12巷,巷与巷之间虽然排列紧密,却距离相等,每排三户,巷道笔直,井然有序。而最后一条叫进德巷,格局与其它12条不一样,单独存在于街尾。 因为排得过于紧密,所以站在狭窄的巷道中,你甚至无法看清那些围墙内的老房子到底长什么样子,但巷内那些花花草草,有生活气息的晾晒物,以及阳光下的窗影,很多细微的地方,都会让你体会到四个字:岁月静好。 ▼ 从山上带回来驯化种植的扭肚藤 偶遇房门开着的人家,那么就大概可以窥到房屋及周边的格局,你会恍然大悟:哦,看起来外面这么窄,其实屋内小院还挺开阔的...... ▼ 你会发觉,隔壁巷那间不起眼的屋子,原来也是一个碉楼,你看,这里可以看到它的楼尖呢! 行至梧桐街6巷尽头,一方大井突现,有村民正在此处取水。 ▼ 据取水的阿姨介绍,此井出水甚甘,不但本村,有时邻村都有人前来打水。 我上前仔细一瞧,果然水质清澈见底,不见一丝浮尘。而且周边墙上还书写有保护水源公告,可见社区也相当重视水质的维护。 起凤环的古井都保护得很好,十分干净,在进德巷5号屋后我也发现一个古井,同样保存完好。 ▼ 进德巷5号全貌图▼ 在梧桐街十二巷9号,我找到了起凤环第四处历史建筑:编号A-DC-27,中山B级历史建筑。 ▼ 这幢楼属于外抑内扬的风格,表面上看起来破破烂烂,相貌平平,然则透过铁门,依然可以看出它其实低调奢华有内涵。 ▼ 据闻此屋建于民国9年(年)左右,距今已有近百年历史,但墙上的灰雕仍然栩栩如生,十分精美。可惜主人不在,未能入内详观。 ▼ 相较于岐阳街和起凤环正街,我更喜欢梧桐街,所以,我要把它单独作为一个环节来讲,而不与岐阳街放在一起。仔细想想,为什么更喜欢它一些呢?大概是因为这里更古朴些吧? 04祠堂庙宇起凤环社区李族人居多,除此之外,村里还有何、罗、张、邓、黄、陈、林、余、高等姓。村内原有三间祠堂,皆为李姓宗祠,有一座已倒塌,目前尚存两间: 第一间是侯王庙旁的德友祠。 ▼ 德友祠曾于年改作玩具厂,年后则空置多年,建筑原貌仍在。 ▼ 第二座是梧桐街十一巷1号的配岳李公祠,新中国成立后改做了粮仓,除天井、门面有所改动外,其余保持原貌。惜当日大门紧,不能一睹内里风采。 ▼ 德友祠的右手边,便是侯王庙。 ▼ 历经长年累月的香熏沐浴之后,庙的内饰均蒙上了厚重的烟火色。 刚进村的时候,在起凤环正街42号,看到一座小小的二层碉楼,乍一看就是普通民居,门前贴着一幅对联,上书:光华耀凤岭,世代乐昌荣,横批:富裕家国。 比较奇怪的是,它的一楼没有门,而且是可以穿堂而过的,二楼也是空窗。当时我寻思这可能是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吧,没门没窗也不奇怪,便没有多加留意,擦身走过了。 后来出村时又经过这里,我的好奇心发作了,准备进去看看这座碉楼到底长什么样子。 ▼ 一楼的穿堂 在楼的四周、包括楼板都有射击孔,可见它确实作为一座碉楼存在过。 ▼ 随后在不远处的士多买水的时候,咨询了一下老板,老板说那里是文昌庙,大概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存在了,而另一个在此闲聊的居民居然一脸疑惑地说:我怎么不知道呢?令我哑然失笑。 05田野风光起凤环虽然不大,但若要细细逛下来,也需要半天的时间,临近中午了,也是时候去田野里看看可爱的牛背鹭小精灵啦。 走到梧桐街的尽头,是村子的晒谷场。 ▼ 旁边有一条小涌,叫起凤环涌,流水+小石桥,很有岭南水乡的风味。 ▼ 沿着小路往西方走,便是一大片绿油油的禾田。 ▼ 此时正当午,太阳很晒,可是风却很大,风一吹,呼啦啦地掀起阵阵禾浪,深吸一口气,四野里满是禾苗清香的味道,没有哪个时刻,比此时更想来上一碗米饭。 ▼ 虽然是田野间,可是也能遇到很多美丽,比如萱草,宽叶十万错,散沫花。 ▼ 甚至还见到桃色的白花鬼针草。 ▼ 这些农作物,你都认识吗?从左至右依次是赤小豆、芝麻、花生。 ▼ 鹅毛涌上,阿姨正顶着烈日在给农作物浇水。 ▼ 在一堆芝麻中,我竟然发现一大丛白花千日红!它不是应该出现在花圃吗?怎么会在这里呢?我问阿姨你们种来做什么呀?阿姨说煲汤呀。我想想也是哦,千日红本来就有止咳平喘的功效,虽然平时我们多用来泡茶,但用来煲汤也不出奇啦,广东人确实挺会养生的! ▼ 但是,令人沮丧的是:我把整个禾田逛完了,一只牛背鹭也没发现!! 于是我想,会不会因为时间不对?新闻报道不是说它们通常在清晨和傍晚出现吗?你看这大中午的,这么晒,在田里走的人都没几个啦,何况是牛背鹭!于是只好黯然离开,准备择日再来观鸟。 又过了一个周末,5月25日的时候,这次是个阴雨天的下午,我再次来到起凤环,只为观鸟而来,我想兴许等到傍晚它们就来了。 遇到一个阿姨在拔胡萝卜,我向她打听怎么不见牛背鹭,她说不知呢,平时很多的。然后我说是不是清晨和傍晚才有啊?她说不是的,中午也可以看见。 ▼ 新鲜出土水灵灵的胡萝卜,看见好想吃。 ▼ 于是我又走呀走,走到泵房处,刚好看到泵房抽水。 ▼ 一位带小孩来玩耍的妈妈好奇地说:这涌里水好像很少呀,怎么也抽水呢?师傅说田里旱呀,必须得抽了。 ▼ 我趁机向师傅打听牛背鹭的事,谁知师傅一席话让我的心拔凉拔凉的。 师傅说:看鹭鸟你得早二十天来呀,通常在插秧的时候它们才出现,现在已经过季喽。 我还不死心地问:为什么它们在插秧的时候才来呢?师傅也说不上来原因。 这时那位妈妈插话了,她说:或许是插秧的时候,它们飞来叼田里的鱼呀,虫的? 嗯,这个答案,我觉得MS有点靠谱。见我一脸遗憾的样子,那位妈妈又说:你想看牛背鹭的话,去大鳌岛和石板沙可以看到..... “真的?”我的心里又燃起了希望,我似乎已经看到了下一次旅途的路线...... 尾声这次起凤环之行,虽然我并未见到预想中的牛背鹭,然而这个村子的山清水秀依然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它背靠白虎山,面朝赤洲河,全村两座祠堂,3座庙,4座历史建筑,数十栋碉楼,未曾谋面的牛背鹭,总有一天还会回来的。过不了多久,在稻谷成熟的时候,这里应该会出现另一番不一样的美景。 我喜欢这个安静的村子,喜欢它不谙世事的美,希望它越来越好,更希望它能永保初心。 最后,附上原创五律一首,送给这个初见的小村。 五律·起凤环绵延赤洲河,巍巍白虎山。 上下岐阳里,纵横梧桐间。 老巷有侨屋,古井存水源。 鹭鸟终须归,情缘起凤环。 编辑谢梨蓝天 二审李亮 三审李青汶 (本文来源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xgls/3816.html
- 上一篇文章: 牛飞了小米官方买小米10的人中,华为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