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至22日,银川又接连发生3起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都是市民在小区周边的树林、公园和典农河边松树下采摘的野生蘑菇,目前,医院接受救治。

毒蘑菇中毒患者家中采集到的肉褐鳞环柄菇,数量庞大。

8月24日,记者从我区疾控部门证实,其中两起中毒事件由肉褐磷环柄菇引起,另外一起中毒事件是多种蘑菇造成,其中夹杂着少量肉褐磷环柄菇。

患者常采食野生菌,自以为经验丰富

“立秋以来,降雨增多,气温潮热,为野生蘑菇大量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食用野生蘑菇中毒事件也有所增加。”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学检验科副主任技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徐飞博士介绍,不同种类的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不同的毒素具有不同的中毒机制和临床症状。“野生蘑菇没有绝对的安全,一些可食用的野生菌也会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产生毒素,引起肠胃炎等中毒症状。而肉褐鳞环柄菇是宁夏城市中最危险的肝脏损害型剧毒蘑菇之一,一旦误食,后果非常严重。”由于蘑菇的形态多种多样,不同地区或生长阶段不同的同一种毒蘑菇,其形态也不一样。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外观相似,极易误采食。即使是经验十分丰富的生物学家,往往也需要借助实验室专业仪器才能进行精准鉴别。而非专业人员仅凭经验,靠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来辨识,是很难准确识别毒蘑菇的。

“最新发生的3起中毒事件的患者,自述均有长期采食野生菌的习惯,甚至长达七八年之久,自以为经验丰富,但其实不能仅通过颜色和生长环境判断蘑菇有毒与否,更不能单纯地认为加入大蒜高温烹饪会消除有毒物质。非专业人员的经验和网上流传的辨认毒蘑菇的方法都是完全靠不住的。一旦出现毒蘑菇中毒情况,医院进行治疗,切不可盲目自大,贻误治疗最佳时间。“徐飞博士强调,避免蘑菇中毒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要采摘和食用任何野生蘑菇。

非专业人士难分辨,误食没有特效药

“肉褐鳞环柄菇菌盖是乳色,有一元硬币大小,中间凸起,幼时是球形或钟状,成熟时是平展的。菌盖上有灰褐色的鳞片,中间的鳞片密集,颜色深,向四周变成同心环状的块状鳞片。翻过来,菌盖内侧是乳白色的。菌柄是奶油色,呈圆柱形。”徐飞博士表示,肉褐鳞环柄菇属于蘑菇目、蘑菇科、环柄菇属的一种含有鹅膏毒肽可造成肝脏损害的剧毒蘑菇,广泛分布在宁夏境内的典农河、海宝公园和居住小区等松树下,切记松树下的蘑菇一定不要采食。“肉褐鳞环柄菇在受到雨水冲刷时菌盖的鳞片会损失变色,非专业人士难以分辨。”

据悉,肉褐鳞环柄菇含有的剧毒成分鹅膏毒肽,对人的半数致死量约为0.1毫克/千克,甚至更低。食肉褐鳞环柄菇中毒主要分为4个时期:首先,潜伏期,一般是6至12小时,甚至长达14个小时以上;潜伏期过后就是肠胃炎期,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肠胃炎症状,严重者转氨酶轻度升高;紧接着是假愈期,这个时期病人会出现短暂的好转;最后,就是突如其来的肝脏损害,病人会重新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肠胃炎症状,转氨酶急剧升高,凝血功能异常,多器官衰竭,死亡出现在5—14天之后。

目前,食用含有鹅膏毒肽的肉褐鳞环柄菇中毒没有特效的解毒药物,只能进行保肝治疗,情况较严重者需要通过血液净化进行救治。

我区蘑菇中毒事件,夏秋季节频发

蘑菇中毒事件近几年的发生率如何?疾控部门最近做了哪些相关研究?

对此,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学检验科主管技师刘峰告诉记者,近几年我区蘑菇中毒事件在夏秋季节频发,年至今,检验科共处理了十余起蘑菇中毒事件。目前,自治区疾控中心在毒蘑菇方面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合作,进行毒蘑菇物种鉴定工作,现已明确宁夏地区能引起中毒的蘑菇主要有肉褐鳞环柄菇、红褐斑褶菇、晚生丝盖伞、裂丝盖伞、粉褶白环菇、沙地滑锈伞和和点柄乳牛肝菌等十余个品种,其中晚生丝盖伞是我国首次记录的新物种;建立鹅膏毒肽类和神经精神性毒素的检测方法,为临床救治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对蘑菇中毒事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工作;对宁夏地区毒蘑菇种类和毒素含量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对医疗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毒蘑菇中毒处置能力。

宁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人员再次呼吁广大居民不要采食任何野生蘑菇,一旦出现蘑菇中毒,在意识清醒的情况下尽快催吐,如昏迷切忌强行催吐,到医院救治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鉴定、诊断和治疗。注意只有早识别、早诊断、早治疗才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来源:新消息报

编辑:宁小新责编:白鸽

想了解更多?那就赶紧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sltx/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