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镬气,有油器
省港,本來是一家。後來,慢慢形成和而不同。 在詞彙方面,香港與省城顯現鴻溝,一方面,在於香港仍然不斷吸收海外文化;另一方面,在於香港仍然保留咗一啲係省城已經消失嘅名詞,對於後者,諸如: 「發客」(省城:批發零售): 「姑娘」(省城:護士): 「生果」(省城:水果) …… 「油器」,亦是一個例子。 香港街頭嘅「油器」01 西記粥店 店址:香港太子道西號地鋪 招牌下標示有「油器」 02 忠記粥品 店址:香港北角道2號地鋪 招牌下標示有「油器」 03 烘發油器粥品 已結業,原店址:香港深水埗耀東街15-16門前大牌檔 更是在店名直接標示「油器」 佛山街頭嘅「油器」雲香小食 店址:佛山燎原路47號1樓 招牌下標示有「油器」 「油器」一名,在香港已經是買少見少 在廣州,未見有延續 在佛山,也暫只見到這一家了 廣州文獻中嘅「油器」根據相關廣州文獻,「油器」最遲出現於一九四五年。當年的行業記錄有:廣州市白粥油器業同業公會。公會成立的背後,是「白粥油器」行業持續的興旺。 理明撰寫的《一份未出版的地下報紙》,記錄有一九四九年廣州市白粥油器業同業公會會址: 籌建油印報的點轉移到惠福西路溫良里一個十分幽靜的帶花園的老式平房裡,那是廣州市白粥油器業同業公會(資方組織)會址。 (引自《廣州文史資料選輯第31輯》,廣東人民出版社,年,P) 上圖藍線所在,為廣州市惠福西路溫良里。 未清楚這座「十分幽靜的帶花園的老式平房」是否仍然存在,待考。 見於一九五一年二月廣州市工商局公佈可知,油器白粥仍是當時的行業之一,與酒樓茶室、粉麵茶點並肩列示。 上文表述用「油器白粥」,行業公會嘅表述用「白粥油器」。 兩者排序有所不同;相同嘅係,「白粥」與「油器」,成了天生一對。 有如香港粥店店名標示,「油器」與「粥品」是黃金搭配。 乜係「油器」?「油器」,如同糕品、粥品、果品一样,是一种食物嘅归类。 特指:麵粉類油炸小食。 傳統「油器」種類1、油炸鬼 2、鹹煎餅 3、牛脷酥4、牛耳仔 5、鹹水角 6、笑口棗7、薩其馬 8、沙壅 9、春捲10、[虫朋]? 11、薄脆 12、麻花13、油角 14、煎堆 15、蛋散16、芋蝦 17、糖環 18、米花 「或有遺漏,歡迎雅正」「油器」按開炸時間節點,可分為: 日常油器、賀年油器。「油器」按味道,又分有: 甜味油器、鹹味油器。日常油器,一年四季均有開炸。 在仍有「白粥油器」行業協會的年代,多是中下階層的早餐小食。 常見的日常油器三寶: 油炸鬼、鹹煎餅、牛脷酥。賀年油器,在廣州舊俗,多在春節前,「送灶」後第二日開炸。 賀年油器,多有聯繫吉利意頭: 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炸芋蝦,笑哈哈 鹹水角,取其外形似元寶 甚至開炸的場面也有美好聯想。油花四起,寓意富貴花開;油炸「啪嘞」之聲,寓意歡樂。 不可或缺的賀年油器三寶: 油角、煎堆、蛋散。油器圖譜1、油炸鬼(上)2、鹹煎餅(中一)3、牛脷酥(中二) 4、牛耳仔(左一)5、鹹水角(右一)6、笑口棗(左二) 7、薩其馬(右二) 8、沙壅(左三)9、春捲(右三) 1、油角(上)2、煎堆(中一)3、蛋散(中二) 4、[虫朋]?(左一)5、薄脆(右一)6、麻花(左二) 7、芋蝦(右二)8、糖環(左三) 結語五年前,有香港業界人士計劃將「油炸鬼」申請成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留住集體回憶,將民間小食世代相傳。 廣州未有相關「油器」的非遺申請。餐飲、烹飪方式的傳承是地方文化的延續,為熱愛本土文化的人士所重視。 申遺與否,無關重要。嚟一份「黃金組合」嘅早餐:一碗白粥,一孖油炸鬼。有燈就有人,有人食,自然就有傳承。 附錄1《廣東新語卷14》茶素廣州之俗,歲終以烈火爆開糯穀,名曰炮穀,以為煎堆心饀。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祀先及饋親友者也。又以糯飯盤結諸花,入油煮之,名曰米花。以糯粉雜白糖沙,入豬脂煮之,名沙壅。 在清代初期的《廣東新語》,記錄有廣州相關油器:煎堆、沙壅,歷史傳承有三百余年了。 米花,如屈大均於書中所記之製作方法,城中未有見到,故於「油器圖譜」未有列示,不知四鄉仍有傳承否。 2笑口棗製作方法(引自《粵廚寶典點心篇》潘英俊著) 本書並附油炸鬼、牛脷酥、鹹煎餅、沙壅、煎堆、空心煎堆、蛋散、薩其馬、牛耳仔、麻花、[虫朋]?、咸水角、春捲等相關油器制法。 (煎堆照片,年1月28日,攝於廣州市南沙區大崗鎮 薄脆照片,年5月4日,攝於廣州市荔灣區堅記面店 蛋散照片,年10月25日,攝於廣州市海珠區昌崗路 其餘照片,均引自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作者刪除) 尊重原創。歡迎阁下提供口述史及一手圖文資料。研究探討,可電郵: 發現更多有趣廣州掌故,有賴您的支持。 廣州記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sltx/2852.html
- 上一篇文章: 今日过港采购,有药油,保健品,日用品,化
- 下一篇文章: 过港采购,必备活络油58元AHC玻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