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外出旅游或回老家

家人、朋友除了叮嘱注意安全之外

那就是记得带(东西)伴!手!礼!

客家人称之为“等路”

什么?你担心送朋友的等路不够有新意?

你担心送师长的等路不够有代表性?

担心送给心里那个TA,TA却说一点也没意思?

没关系!已经替你想好啦~

快往下看啦!!!

推荐——伴手礼

客家“巧克力”

菊花糕是客家零食特产之一,糕如菊花,质地软韧,香甜可口。据说,菊花糕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问世,至今盛产不衰。菊花糕比一般糕点多了菊花的冷香和淡定,而且外形美观,此糕甜软酥松,齿颊生香,还有清凉去火的功用,因此格外受人喜欢。

微辣的姜糖

客家姜糖是用生姜提炼姜汁和红糖混合制成,柔韧透明,口感清新由于姜有去湿祛寒的作用,还可以减轻口干舌燥时人口中的苦涩味道。按中医理论,生姜性味辛温,入肺、胃、脾经,主要作用是发表、散寒、止呕、开痰,能够治疗风寒感冒,还可解鱼蟹之毒。大客家网偷偷告诉你:患有感冒或容易晕车的人,可常备些姜糖,可以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哟!

客家果脯

柚皮糖是许多客家人儿时最喜爱的零食之一,多用麦芽糖制作,色泽金黄,吃起来有淡淡柚子清香,甜而不腻,具有暖胃、化痰、润肺止咳等功效,许多客家人都会亲手制作这种小零食。

客家肉脯

客家牛肉干是富有客家风味的传统休闲食品,清末是由白渡堡乡民开始制作,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选用壮健的黄牛肉,用手工切成薄片,加上胡椒粉、香料调味,晒制,炕熟而成,具有入口清脆、咸甜不腻、微辣等浓郁的客家风味。

客家人的“牛排”

在南迁过程中,客家人搬迁到一个新地方,经常受异族侵扰,难以安居,被迫又搬迁到另一个地方。在居住过程中,每家每户均饲养家禽、家畜。在迁徙过程中,活禽不便携带,便将其宰杀,放入盐包中,以便贮存、携带。到搬迁地后,这些贮存、携带的原料可以缓解原料的匮乏,又可滋补身体。盐焗鸡就是客家人在迁徙过程中运用智慧制作,并闻名于世的菜肴。

客家人的“XO”

客家娘酒主要原料是糯米,以天然微生物纯酒曲发酵而成,不加酒精和任何添加剂,是纯天然绿色饮品,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与鸡等一起煲。有活气养血、活络通经、补血生血以及润肺之功效。

牛耳公

牛耳朵也叫牛耳饼,客家人称它为“牛耳公”,因其外形与牛的耳朵相似而得名,是客家传统小零食。手工制作厚面皮,用糯米粉、磨碎花生粒、芝麻搅拌混和,加入白糖、蟹皇酱、沙茶酱、麻辣酱、豆腐乳制成馅料,包裹在面皮中捆卷成耳朵状,切成片,放入慢火油镬中浸炸至色泽金黄。其口感香脆甜咸,是客家人喜爱的茶前饭后小点心。

客家“派”——柿饼

制作柿饼是客家人的传统——客家人为了过冬和迁徙的需要,习惯在农作物丰收之后将它们制作成可供长期储存的干粮,柿饼就是当中的一种,梅州客家人也称其为“柿花”。色灰白,断面呈金黄半透明胶质状、柔软、甜美,性甘湿无毒、润心肺、止咳化痰、清热解渴、健脾涩肠。

猪肠糕

客家“软糕”——猪肠糕

话说猪肠糕,没有猪也没有猪大肠,为什么叫猪肠糕呢?其实它是一种用糯米粉加糖压制成形似猪大肠的小圆柱圆型糕点,香甜柔韧,不粘不腻,以往是客家人中秋佳节必备的小点心,现在不过节也常吃。

米橙

客家“爆米花”——米橙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的客家农村,每逢过年的时节,就会看见一些师傅挑着黑黑的崩锅,走街串巷,为山村里的人们制作美味的过年美食——米橙。米橙是以往客家人家家户户必备的过年美食,米的香味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加上一层糖附在上面,使米香和糖完美粘合在一起,一口咬下去,糖立即融化溢满口中,爆开的米香松脆,吃了口齿留香。

牛筋糕

客家“软糖”——牛筋糕

查阅资料发现客家牛筋糕已有余年制作历史了,它制作工艺精细,从磨粉到上糖再到蒸煮成糕,比一般糕类的制作时间要长一倍多。牛筋糕韧而不硬,软而不烂,入口有一定的嚼劲,好吃却不粘牙,因其口感像牛筋一样有韧性而得名。

云片糕

客家“威化”——云片糕

云片糕是承载客家记忆的小点心,旧时客家人办喜事、办大事大多都有云片糕的“一席之地”。云片糕香甜可口,黑白相间,一片片夹杂着榄仁、芝麻、杏仁、瓜仁的米糕,掰下一片送进嘴里,如雪花融化般,轻轻一嚼,清甜细腻之感瞬间化开。

客家“切糕”——白切糕

瓜片、白糖、花生、芝麻、葱油,这些都是做白切糕时必不可少的原料。因为如今人们都讲求清淡、养生,所以现在的白切糕在糖分配置上会有所调整,较为清淡。糕点做成砖样,一般用刀切成片或者块来使用,糕饼香味很厚,非常纯粹。喜欢甜食的朋友绝对是一款难得的点心。

客家“牛轧糖”——豆韧糖

客家花生糖,有硬糖和软糖两种,其形似台湾“牛轧糖”,但却不是用牛奶制作,而是用花生和红糖浆熬制而成,以往客家人一般用播种剩下的花生做花生糖,象征今后一年的生活甜甜蜜蜜。

客家“怡口莲”——麦芽糖

客家人制作麦芽糖已有多年历史,纯正麦芽糖,称为饴糖,是以大米、糯米、大麦、小麦、粟、玉米、高粱、绿豆等粮食为原材料经麦芽酶作用,發酵糖化精制而成的一种硬糖,其主要成分为麦芽糖。客家纯正麦芽糖具有杂质少、甜度纯正、香味浓等特点,入口即软的口感是许多客家人的童年记忆。

客家“夹心饼”——油角

油角,梅州客家人也称之为“角仔”,普通话与“饺子”读音一样,故,油角传说是由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将北方水饺的工艺带了过来,渐渐演变成了现在的油角。以往春节客家人家家户户都会炸油角,为求来年的日子也像那只油锅一样油润、富足。油角吃起来又香又脆,做法却不简单。虽然材料主要是蛋、糖、面粉、花生、芝麻,但放多少料,如何保持松化却很有讲究。

客家“粟一烧”——馓子

说到馓子,那也是历史悠久了,据说从三国开始就有了,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里也有记载,这是客家地区过年时,家家户户都要做的小零食。和好面后,用刀切成条状,摆出花样入油锅炸制而成,条细心空,焦脆香酥,入口即碎。

客家“煎堆”——煎圆

煎圆是我们客家人过年时传统的、不可或缺的自制年货。过去过年时,无论穷、富人家都一定会多多少少地煎一些煎圆。大概是取其“团团圆圆、圆圆满满”之意,刚出锅的煎圆香气四溢,外酥脆内绵软,香甜可口,佐以客家酿酒,最是好吃。

客家“香芋酥”——炸芋圆

炸芋圆用的是一种叫“白荷芋”的芋子(也叫六月芋),把之刨净后洗干净,刷成丝,再加上糯米粉、生姜丝、花生、盐等配料后落油锅炸制而成,炸芋圆具有“酥、香、脆”的美味,是城乡大众都非常喜爱的小零食。

客家“薯条”——兰花根

兰花根的制作工艺独特而又考究,要制出上乘的兰花根,必须选取上好的糯米,经过浸泡、碾粉、制坯、下锅炸制、拌糖等多道程序。成品形似蚕壳,色黄饱满,组织泡酥,香脆化渣。是老少咸宜的休闲小食品。

客家“鱼皮花生”——月鸽蛋

这大概是最能唤起一代客家人记忆的小零食了,记忆中小时候的草纸小包,迫不及待地打开,挂着洁白糖霜的花生就静静地躺在粗糙的草纸中,每次总是不舍的取出一粒放到嘴里含着,等到糖霜完全化开后才将花生咬碎再来一次香脆的享受。即便是这样仔细的吃法,架不住一颗接着一颗不愿停嘴,一包挂霜花生很快就会见底了。

来源:大客家网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哪里看的好
北京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rybw/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