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图活动预告抒一卷明媚,寄语春天
白癜风早期发病的表现 http://m.39.net/pf/a_4577569.html 忽然间,想要感谢光阴,那些光阴里的故事,虽不曾流光溢彩,却赋予了我丰富的生命力,让我可以在这无关紧要的片刻时光里,轻拾一剪流年的记忆,收获一些感动,留下一些甜蜜,写给未来的自己。 以下是角图本周活动预告 1北京的符号 ——老舍与丹柿小院 说起老舍,一定离不开北京,更离不开他在北京的故居——丹柿小院。老舍故居位于北京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是老舍解放后的住宅。他从年4月搬入,直至年8月去世,在这个院子里总共生活了16年。这里是他平生居住时间最久的一处住宅,他在解放以后的全部作品也都是在这个小院里完成的。 在这座名为“丹柿小院”的宅子里,老舍先生曾接待周恩来总理、末代皇帝溥仪的来访,并写下了《龙须沟》《茶馆》《正红旗下》等20余部作品。“丹柿小院”的得名,源于年春老舍先生亲手种在院中的两棵柿子树。老舍爱花,当时的小院中栽满了时令花卉,尤其在秋日晴空下,满园菊花怒放,姹紫嫣红开遍。 这座普普通通的小院,因为住过一位“人民艺术家”,因为那些精彩感人的故事,而变得不再平常。丹柿小院,承载了老舍16年的悲欢离合,见证了老舍为艺术耕耘不辍的历程。回首过往,丹柿小院为老舍颠沛流离的一生增添了几分温暖,是这个漂泊游子灵魂的暂安处与欢乐的发源地。 丹柿小院是一座平民的圣殿,虽然体量不大,但这恰是北京普通民居最适宜的生活尺度,其中蕴含着北京人的生存智慧与居住文化。北京就是这样一座同时兼容“大”与“小”的和谐之城。恢弘如故宫,精巧似丹柿小院,这些构成了北京的独特风景,也是体现古都风貌的最佳符号。 丹柿小院是老舍的家,丹柿小院也成了老舍家的一个别称,老舍和丹柿小院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的联结与故事。了解一个作家,最好的途径除了阅读他的文学作品之外,就是去他生前的故居参观,那会有许多重要的发现。 我们走进老舍的丹柿小院,尝试着去发掘这位作家不同寻常的侧面。作为北京的一张名片,老舍与丹柿小院都不同程度地承载着北京城丰富的历史文化。老舍当初为何会选择定居在这里?丹柿小院所处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殊的意味?他买下这处院子究竟花了多少钱?一生在追寻理想家庭的老舍,是否在丹柿小院实现了终生的夙愿呢?请随着本次讲座的讲述,进入到老舍故居中一探究竟。 本周,让我们继续跟随史宁老师一起,走进老舍的丹柿小院,探寻过往的点滴,感受文人背后的温情。 主 讲 人 史宁 北京人,光明日报出版社编辑,青年文化学者。现任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博物馆协会会员,北京史地民俗学会会员,北京市东城区作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北京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目前担任北京多家博物馆讲解员。长期致力于青少年博物馆教育与北京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与普及,多次走入中小学校园带领孩子们领略传统文化。 活动信息活动时间:3月17日(周日)9:30-11:30 (请提前10分钟入场) 活动地点:角楼图书馆一层 活动名额:80人 年龄条件:7岁以上 活动费用:免费(活动押金20元) 报名方式 (扫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rybw/7519.html
- 上一篇文章: 美丽的长峪铺
- 下一篇文章: 慢性胃炎不是大病日常调理也要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