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了,学生哥又要离开父母踏上求学之路。无论是大包小袋,还是轻装上阵,行李箱中总有那么一些宝贝是必备的。

60年代新生入学场景

现在的新生入学场景

顺德城市网网友“顺德大头文”说,上世纪80年代读高中的时候,每次开学就像搬家一样,现在儿子到外省读大学,一般只带几件自己喜欢的衣服,行李十分轻便。

做为新新人类的你

知道顺德的“前辈们”开学时都带些啥吗?

今年69岁的顺德退休干部赵成武回忆,他是年考上暨南大学的,那时候物质稀缺,衣服也不多。回学校的行李箱一般有:牙膏、肥皂、被铺、一本《四角号码字典》、顺德小吃。用的行李箱是父母亲结婚时的牛皮衣箱。

说起带的顺德小吃,赵成武滔滔不绝,香脆可口的蹦砂、牛耳仔、龙须糖,每回带到学校,都很受欢迎。不过由于当时并不富有,每次带的顺德小吃不会超过两包。但赵成武的“大方”,为他结下好人缘打下了基础。

上世纪90年代初考入江西某大学的王靖回忆,入学的时候一般带被子、日常生活用品、妈妈亲手织的毛衣毛裤。

那时的生活费,是父母每个月存到银行卡,自己去银行排队异地取款还要付手续费的。不像现在的年轻人,去异地求学,只要带上手机、手提电脑便可,方便得很。

顺德城市网网友“顺德大头文”年考上顺德一中,开始学校寄宿的生活。“顺德大头文”记得很清楚,从杏坛的家回大良的学校,全程21公里,骑车需要大概一个小时。

那时候生活很艰苦,学校饭堂是6毛钱一餐,有时候只有一只咸蛋加两条青菜,所以每次回家,“顺德大头文”几乎都要带一瓶自家制的面豉酱,就当是给自己加菜。

而每次开学就像搬家一样,除了生活必需品桶、脸盆、被铺、香皂、牙膏牙刷,还有饭盒。自己骑车在车后架绑着重重的行李,经过渡口搭船,再回到学校。

顺德不愧是世界美食之都

开学“前辈们”回学校

不仅带上顺德小吃与人分享

还有自制的酱料给自己加菜

各个年代的入学装备都有啥?

60年代

入学装备:钢笔、换洗衣服、大个的饭碗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学生可算是凤毛麟角,家里出了一个大学生,就等于家里少一个人吃饭,反而减轻了负担。国家包办了很多装备,入学时学生们基本上都是轻装上阵,学习需要的一支钢笔,生活需要的换洗衣物几乎就是全部的行李。

70年代

入学装备:脸盆、被褥、搪瓷缸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高考刚刚恢复。新生常规入学品大多是雪花膏、暖壶、被褥和鸡蛋,手表则是极少数同学才戴得起的奢侈品。

大学生每月生活费为10-16元,是学校根据“家庭情况”分级发放的。虽然物质匮乏,但幸福度很高,大学没有学费,且包分配。

印有“红双喜”的搪瓷脸盆

80年代

入学装备:钢笔、收音机、手表

到了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渐渐改善,收音机也流行了起来,爱时髦的同学手腕上基本上都会戴一块表。但由于当时通讯设备仍不发达,与家人朋友的联系只能靠书信往来,所以钢笔几乎是每个大学生入学的必备。

90年代

入学装备:小风扇、电暖壶、磁带录音机

见证了数码的更新换代。大学生们带的常规物品是小风扇、电暖壶、磁带录音机,奢侈品是大哥大、BP机。从免费到收费,从包分配到自己找工作,上学就有“铁饭碗”成为历史。

你大学入学是哪一年?

当年你的行李中都有些什么?

快来晒一晒吧!

—END—

报料通道

顺德城市网联系—

官方

顺德城市网论坛:bbs.shundecity.







































CCTV品牌影响力采访刘云涛
CCTV品牌影响力采访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niuerfenga.com/nefrybw/3305.html